“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无数次诵背《赤壁赋》,念这前半句所及《逍遥游》中庄周所言“夫列子御风而行”,后半句心中只及《梁祝》化蝶。心中倒不是没有苏子的位置,只是说,遗世独立的,要么先秦诸子,上古传说,要么虚无缥缈,传说流芳。
《梁祝》这样的故事,便是在少时魂牵梦萦,过多久也都让我感觉得到,最动人的还是情的真挚。我鄙夷着以现世庸俗恋爱观看待这样真挚的爱情价值,却也无时不刻选择融入这个时代,屈服变化。变化是绝对的,我难以保证这样的情感变个数十年,我们一辈一辈的爱情进化论不断扭曲(自然是相对于现在)是否还会存在。所以我凌厉批判那些无脑买看点的剧本时,我却从不想去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规避指责这些经久不衰的传说,我愿意去感受现存残留的那份“真挚”。
引起我看这剧激情的宽泛原因是因为这张海报,虚化的脸部,轮廓明显,青衣白衬,一头的金饰却不是最扎眼的,却是最奇怪的,红唇由红入紫,低眉的神态写满无奈与伤悲,我晓得的最为难过也尽然没有表情,是同样的生无可恋。《The Lovers》代之以梁祝二字,然而放进了预选片单,也如石沉大海从未开封来看,直到前几天又听越剧……
我翻出来,也是好多年前的港片了,本也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毕竟翻拍的经典大概率雷人令人暴毙(详见前十几年的《欢天喜地七仙女》以及07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是翻豆瓣,却看到满满当当的八分,瞥了一眼导演,徐克。
故事上来就被限定在东晋,也俨然跟近代小说研究家蒋瑞藻先生最早提出的一样,我不想讲故事,除去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之外,徐克导演也并不是那种换头换尾的大改,但一说门阀制度,我头就嗡嗡的,看起来故事要暗黑起来了。
(电影里面没有马文才,不过之前七夕的时候,江南百景图里送了马文才,挺可爱的,我决定让他露个脸)
高三一年独居的日子里,或彻夜难眠,或释放孤独,便放起《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最喜欢吕思清老师版的,情感上也是最让我有感觉的。从前的日子里,便只听过最经典的部分,也不知道完整的,高三一年下来,我也不记得自己听过多少次,二十多分钟的曲子,每一个弯弯绕绕,情起情落,如今也是记得清清楚楚。
想着梁祝的故事听完《梁祝》,自生每一部分的情节,却也并不尽然对得上,直到看了电影。
每一部分的情节多多少少都牵起小提琴协奏曲里的悠扬,对应着欢快与伤悲,全然也对应起来,成为了那句“徐克你这是要我死”的根本原因。还是要感谢巫漪丽老师等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音乐人的优秀,让故事更为荡气回肠。
梁祝的故事没有人不知道,也了解结局的悲哀,电影看下来,却仍旧如灵魂洗涤,为之感动。
吴奇隆饰演的梁山伯,书生朴实的模样惟妙惟肖,却也不同于印象中呆头呆脑木头人的样子,也不需要祝英台疯狂暗示也感觉不出来。杨采妮就不必多说,惊为天人。
爱情,相较我并无发言权,但还是简单的知道,喜欢了就是喜欢了,没有那么多的理由,也不需要太多跳脱。随着他们感情的流动,也无关摆脱封建礼教的宏大主题,只是能感受到朴素的爱情,模样难以言状,却不用说明,等心照不宣。
心也很乱,失去华丽辞藻以及清醒分析的思路方法,也竟觉无法匹配这样感情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