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你”这三个字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但大部分情况下,这杆秤是不精准的,人们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了自己在爱情中的分量,因此,失衡也就成了爱情的常态, 而失衡终究会使站在天平两端的人都跌向冰冷现实的地面,结果,轻则拍拍尘土握手告别好聚好散,重则两败俱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这一切看似责任在人,实则人们都是身不由己,毕竟在爱情中人们只是配重,并非秤的主人。

因此,两个人,像是大海上两艘相距甚远本无相逢可能的船只,突然都被卷入了一个无中生有的巨大旋涡,除了越陷越深别无他法,而等风平浪静之后,才发现彼此早已千疮百孔筋疲 力竭,并远远脱离了各自原本的航线,再也回不去了,空留万千遗憾随着时间的风,流浪于 茫茫的人生大海……

这是一个关于“遗憾”的爱情故事,当我们年轻时,总觉得日子很长时间很多,长到多到以为 有足够的机会来犯错和弥补过错,可现实并非如此,现实那么严肃,严肃到我们不必长到苍 老,就会发现一切都已无法挽回,而唯一能做的只剩回忆和遗憾。

不过,难道人生不就是建立在回忆和遗憾之上的吗?

正是那记忆中零零碎碎的光芒组成了我们的生活,闪闪烁烁像是钻石,而每个遗憾都是钻石的一片切面,那不可避免的切肤之痛,正是我们发光的缘由,因此,遗憾是好的是珍贵的, 遗憾让我们心灵丰满和深刻,遗憾让我们接受离别又坦然重逢,遗憾让我们懂得爱并更加珍惜爱,因此,就让我们拥抱遗憾吧,不然……

不然还是直奔主题吧,这文绉绉的大牛,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实在吹不下去了。

那么言归正传,从大纲来看,故事由“大学时代”和“当下”两条时间线构成,剧情交叉并行,

循序渐进地讲述了主人公们从“过去”到“如今”的情感纠葛,以及纠葛产生的前因后果。

作为摄影师,我主要从“故事如何在视觉上呈现”展开设计,如常,出发点是:光影基调,色 彩,空间感和运动方式。

一、基调

既然故事有两条时间线,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区分两条时间线的视觉质感。

关于回忆性质的“大学时代”,很多影视剧会选择将其展现成怀旧的质感,给观众一种遥远又 唯美的视觉感受,这没有问题,不过,我个人在现实中的感受中是,每每追忆那时光景,一 幕幕都恍若昨日,因此,我更倾向于将“过去”表现的贴近当下现实,“过去”只是在时间上成 为了过去,但在我们心里,它从不曾远离,依然很近很近。

那么,从剧情走向的逻辑上分析,给我的大概感受是(大概是因为没看全本),“大学时代”是从“明朗走向阴郁”的过程,主人公们在大学相聚相识,经过一番热烈的爱后,最终怀着满 心的疑问和幽怨匆匆离别,而“当下”是从“阴郁走向明朗”的过程,主人公们如今重逢,渐渐揭开过去种种疑问的谜底并最终释然,因此,结合两个相反的过程,我认为可以在基调氛围 上,把全片设计成一种“对称互补”的结构。

即:

“大学时代”以阳光灿烂开始(高调大反差),以阴雨霏霏结束(低调小反差),而当下则正好相反,以阴雨霏霏开始(低调大反差),以阳光灿烂结束(高调小反差)。

在影调上,大学时代,使用“高调大反差”开始的原因是,在保持了明朗基调的基础上,保留 充分的阴影,这是对那时不成熟和不稳定的情感的暗示和伏笔。而以“低调小反差”结束,是 对当时境况下人物压抑的心理和充满不确定的未来的暗示和伏笔。

“当下”使用“低调大反差”的原因是,那些压抑和不确定,虽然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但并

没有被淡化或消失,反而变得更加沉重和锐利。而以“高调小反差”结束,是因为,多年后由 于几个事件将大家再次联系在了一起,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人公们达成了谅解,同 时对过往的纠结和疑问也找到了答案,因此,虽然往事依旧,但身体和心灵已经开始明朗和 通透起来。

另外,故事在进行到中段时,两条时间线的视觉基调和氛围发生了重叠和转换,同时也是人 物情感走向的重叠和转换点,即:一个晴转阴,一个阴转晴,恰好交叉与阴晴不定的那一点, 这样也就把“过去”和“当下”的人物从形式上放在了一起,但不论过去的自己还是当下的自己, 他们都面对着需要做出抉择的困境,他们是会响应发自内心的呼喊自由生活呢,还是会继续 如飘零的落叶被动地任命运之风随意摆布?

总之,这样的“对称结构”可以在故事氛围上,让“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使得两条时间线在剧情上相互增强,同时又在形式上充满象征意味,也使故事在结局时在形式上 形成了闭环,创造了一种类似“轮回”的感受,但是一种升华后的轮回。

二、色彩,空间感和运动方式

故事的主要结构是由三对情侣的互动组成的,而这三对情侣也正是本片的主人公,他们分别 是,王毅和杜小桔,彭枫和郎婷,梁安庆和张纯蓝,他们在大学相识相爱,经历各自苦恼和 磨难,直到如今拥有了各不相同的人生。

那么,在全片基调确定的基础上,三组人物,三种情感纠葛,三种结局,我觉得正好可以使 用三种不同的色彩进行标识和区别,同时还可以创立三种不同的空间质感和运动方式。

关于色彩,每组人物的服饰或环境陈设都应尽量在不突兀的情况下,凸显相应人物对应的主题色。首选“红、黄、蓝”三原色,这样不论是在单幅画面还是在整体视觉节奏上,都比较容易制造视觉和谐。而其他次要人物的各项设计,均在主人公们的设计基础上进行,或受其支配,或受其影响,在此不做赘述。当然,也可以选择相近色的配色,梯度区分,亦不多赘述。

首先,王毅和杜小桔:

不论是人物性格还是情感走向,这二位都更具有普遍性,虽然个别情节点的表现十分强烈出格,但从整体上看,算是生活中常见的类型,因此在色彩上适合以生动活泼的“橙黄色”为基调和线索。在空间感和运动上以“轻轻松松”和“平稳流畅”为准,也即多使用常规广角镜头和支持性移动摄影为主(镜头建议:24mm、27mm、32mm、35mm 等,移动设备:轨道、摇臂、斯坦尼康、移动车等),这样便在视觉上给观众制造了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密感和实感, 而在个别情节点上也可以突破这种设置,以适应人物情感的突变,同时也是对视觉节奏的适当调整。

其次,彭枫和郎婷:

这二位的情感之路充满波折和斗争的味道,因此在色彩上比较适合饱满刺激的“酒红色”。在空间感和运动上,以“距离感”和“不安”为准,也即多使用超广角镜头和非支持性行移动摄影为主(镜头建议:12mm、16mm、18mm、21mm 等,移动设备:手持和肩扛等),这样便能最大化地突显二人关系的不稳定性,也和王毅跟杜小桔的情感之路进行了区别,同上,在 个别情节点也可以突破预设,以适应人物情感的变化和对节奏进行适当的调节。

再次,梁安庆和张纯蓝:

这二位都是比较安静保守的人,同时由于二人的经济背景,生活氛围相对紧张,因此在色彩上适合忧郁宁静的“湖蓝色”,而在空间感和运动上,则以常规焦段的镜头和固定摄影为主(镜头建议:40mm、50mm、65mm、75mm 等,移动设备:固定机位),这样便可以充分的体现这段情感的稳定和亲密,而这段感情也是在“当下”唯一修成正果的一段,那么,从如今状态来看,这种局促的镜头设计和固定氛围,也恰恰是对其情感关系停滞不前、毫无生气的一种反讽。同上,在个别情节点可以根据人物情感的变化,突破预设以对节奏进行适当调节。

综上,如此这般,我们不只在直观视觉上贴合并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建立和剧情的发展,也在形式上极大地丰富了视觉元素,同时还优化了故事的内在节奏和提升了影片观赏的趣味性。

由于内在性格在人成年之后基本固定,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我觉得这个关于光影色彩、空间感和运动的设定,可以从“大学时代”延续到“当下”,虽然在人物关系走向上有很大不同, 但这样的设置也恰恰暗示了不论他们如今的关系如何,过去的情感依然是他们各自之间的纽带,这也再次从形式上延续并辅助和增强了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

好了,纸上谈兵到此为止,“白日梦”是最简单的事,落地于现实设计就是设计,在具体的操 作过程中,由于预算、时间、以及意外事件的影响,理想必定有所折扣,对此,相信大家都

有具体经验可以让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了,不过,有个基本方案是好的,如常,此摄影阐述并 非什么指导方针,而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若能在项目前期对各部门同仁的思 路开阔和整理上有些许帮助,便以达到我的目的,而若能在之后拍摄过程中依然发挥其辅助 效用,那便是我的莫大荣幸了。

当然,不论其他,作为摄影师,写“阐述”的最根本好处是帮助自己,使自己在往后繁忙的日 常工作中保持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使自己不在复杂的现实问题面前迷失方向,而有此做底 也叫人更有安全感。

那么最后,结合“摄影艺术”和“爱情”来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论你有无预案, 结局必定是“谜”,可谓幸也不幸,而这也正是它们的魅力所在,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我们投入足够且真切的热爱,就总会有一个美妙的谜底。

此致,敬礼!

祝大家,节日快乐,工作愉快,万事顺心!

最后再强调一下摄影组纪律,拍摄期间,禁酒!

禁烟就算了吧,曾经年少无知,如今我也接受了现实。

2020.06.01

于北京疯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