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十分感謝這兩位同學花時間到豆瓣給我們的影片點評,謝謝!
不過,為表尊重,作為本片的攝影指導,我覺得還是有必要針對兩位同學提出的看法給一個認真的回應。
第一,關于“泰勒斯的貓”(我很喜歡這個包含了“哲學鼻祖”的網名)的看法,我想說,我們的電影是用十天拍完的,但絕對不是用十天“糊弄出來的”,大家都知道,拍電影是要花錢的,能拍多少天是根據預算決定的,而我們的預算隻夠拍那些天。另外,在學校内部展映時也介紹了該片拍攝于2022年情況最嚴重的時期,種種受限不得不做大量的妥協,我想在那個全世界人類都在放棄和妥協的時期,這點應該不難理解。當然,我們接受觀衆的批評,如果說這部影片最終得到的評價是“失敗”,我們主創團隊是真心接受的,但那是“認真的失敗”,絕不是“糊弄的失敗”。
第二,當然,或許有朋友會說“沒錢就别拍電影啊!”,是的,話确實可以這麼說,但那不是現實,事實上,大到人類文明的進步,小到電影藝術的進步,再小到我們每個人嬰兒階段邁出的人生第一步,都不是在有了“萬全之策”的條件下才實現的,反而幾乎全部是挑戰的結果,可以說失敗必然是絕大部分,而成功幾乎都是偶然,從我個人的認知來說,我覺得即使“失敗”不值得“贊美”,但“挑戰”至少也值得“尊重”,不是嗎?有誰會鄙視自己賣出人生第一步之前的哪怕任何一次“跌倒”呢?
第三,關于導演說參考了好萊塢的《1917》,而《1917》的視覺表達很平穩,可《午時三刻》相反,并以“平穩”為标準來定義《午時三刻》的糟糕,這裡也需要做些說明:電影的拍攝技術本來就存在多種不同的形式,“斯坦尼康”(穩定器)和“手持”就是最常見的兩種,而具體使用那種方式是根據故事的内容來決定的,對于《1917》這樣的現代戰争戲,由于沒有大量的近身肉搏戲份,因此用“斯坦尼康”是可行的,但《午時三刻》作為一部以中國“武術”為肌理,又充斥着大量近身肉搏戲份的古裝動作片用“斯坦尼康”,不僅在故事表達和風格要求上是不适合的,同時在技術上也是不現實的,哪怕世界上最頂尖的斯坦尼康手也不可能通過斯坦尼康來實現《午時三刻》中的那種劇烈的動作跟随和角度切換,這是物理的限制。當然,不少朋友覺得“晃得厲害”,抛開《午時三刻》的拍攝周期以及特殊時期的種種條件所限不說,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我作為攝影師的水平有限,這個我必須承認,也會繼續提高,但需要說明的是,“手持”和“晃動”是我們團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而不是“失誤”,還請理解。
第四,關于色彩的不舒服,需要說明的是,影片的調色技準要求是電影院的大熒幕,而這和院校報告廳裡的led屏是截然不同的介質,因此,必然在色彩呈現上會有明顯差别,而在非大銀幕介質上播放往往會有很大損失,也是現實的無奈,給大家造成不适,還請多多諒解,實在抱歉!
第五,關于“工具人”,我想說的是,電影裡塑造再成功的角色,也都是創作者向觀衆傳遞情感和情緒的工具,因此電影裡不存在“非工具”的“人”,更何況那本來就都是“幻象“,那麼正着說,電影裡的每個“人物”都是“純工具人”,從這個方面來看,我覺得這位同學說的,完全正确!不過,還是要稍微糾正一下,那位女性角色姓“祝”而不是“趙”,下來我們會批評後期字幕員,要他在公映版中把名字寫得更清楚一些,多些提醒!
第六,關于“D呐”這位同學的看法,我想說“你說的對!”,這确實不會像正式公映版的樣子,由于播放媒介和條件不同,公映版不會是校内展映時的那個分辨率和長寬比以及色彩,希望您到時候還能去電影院觀看影片繼續給我們提意見,多謝!而至于你說的這是“大學生的期末作業”,嗨,在人生這所大學,哪個作品不是作業?你說的,完全正确!
好了,就說這麼多,很高興能夠認識大家,也很高興收到大家對我們影片的真實評論,在此抛磚引玉,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到豆瓣來參與《午時三刻》的讨論,真心期待,見字榮幸!
愛你們!
祝大家晚安!
孟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