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飘飘刚吐槽完国内对明星们的“失真审美”。
综艺、电视剧的磨皮柔光滤镜越开越猛,好好的真人一进画面,立马惨白如丧尸。
没有质感的画面,让那些还不错的综艺和剧集,卖相廉价。
让那些本来就烂的剧,变得更加塑料。
而最近,居然还真有一部不开滤镜的剧,敢于吃这个螃蟹。
连演员的痘印,都一览无余——
后台也经常有读者cue我写。
想必你也猜到是哪部了——
《热血同行》
《热血同行》目前已近完结,评分稳在了7.5分。
在国产剧中,已经是个亮眼的成绩了。
今天就来唠唠,这部不惧把演员拍“丑”,也要出质感的走心国产剧。
《热血同行》,是一个历史设定非常鲜明浓郁的传奇故事。
时间设定在清末乱世,彼时,帝国主义势力入侵,清政府奄奄一息……
满清正白旗贝勒爷,崇利明(黄子韬 饰),和平民少侠阿易(易烊千玺 饰)相遇。
在家国动荡和爱国运动中,命运交织,一起成长。
我们经常吐槽国剧角色没张力。
张力来源于哪里?矛盾。
矛盾的结果是什么?成长。
黄子韬和易烊千玺俩年轻人这次挑大梁,就演出了人物的成长感。
崇利明,一个背负着残忍而挣扎、一波三折成长线的角色。
他是满清贝勒,又有一颗救国仁义之心,而满清,恰恰是阻碍国家进步的最大毒瘤。
家、国,只能择其一。
每一次醒转,对于崇利明来说,都是一次矛盾的撕裂。
东京留学时,面对周觉的进步思想,崇利明完全被镇住。
大清覆灭时,崇利明全然意识到,艳势番的存在,看似是卫国。
其实不过是一个悼念大清的产物。
几次撕裂的迷茫、醒转,黄子韬诠释的都算得上自然流畅。
从早期的,自信从容中,带着信念被动摇的疑惑。
到后来,艳势番解散等情节,精神状态逐渐变得迷茫,却有种接受后的淡泊。
相较此前黄子韬的角色,《热血同行》里的崇利明,完全是另一个层次的角色。
心理历程曲折、人物层次丰富。
黄子韬的灵气,在崇利明身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释放。
戏剧之外人设突出的演员,演戏都容易让人觉得,“演什么都像自己”。
这种“像自己”的毛病,是艺人长期在镜头里表情管理的结果。
艺人知道自己哪个表情和角度好看,于是在演戏时,也会惯性地展示那几种让自己显得好看的表情。
有的是抿嘴瞪眼,有的是挑眉挑嘴角。
黄子韬薄唇吊眼角,最适合下巴内收单边挑眉,放大他气质里的邪魅。
早期的电视剧里,黄子韬和很多艺人一样,执着于用好看的表情应付所有的情绪,于是让人感受不到合理性。
但后来的崇利明,却让大家发现,黄子韬变“灵”了。
为什么?
因为,他的表情依旧邪魅,但有了合理性。
“乱党”在自己眼前被杀,血生生溅到自己脸上。
他眼里有对草菅人命的震惊和不甘。
开始注意细节刻画,也是他“灵”了的关键。
作为私运军火的主谋,他听到有人提起军火的事情。
什么反应?
手里转元宝的动作,变慢了。
这一招,不少前辈都用过。
周迅在《风声》和李冰冰对峙时,就是用手部搓烟卷的动作表达内心的不安。
所以说黄子韬的灵,来自他的聪明。
设计手部动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子韬在选角上,也是聪明而谨慎的。
从接触演戏到现在,他每一步都迈得很小。
从现代剧《夜空中最闪亮的星》《谈判官》,这种基本就是本色出演,当自己的vlog拍的角色。
到开始拍民国爱国剧,挑的也都是同类型的角色。
玩世不恭、头脑灵活、底色正义、小圈子里的领袖人物。
像《热血同行》的贝勒爷崇利明,换了别的演员,可能还需要在“贵气”上面,下点功夫。
但黄子韬不用,他本来就有一股纨绔贵公子的气质。
挑和自己气质相近的角色,就可以免去塑造人物这一比较高难度、需要一定的演艺经验才能做好的事。
然后以此类角色为半径,慢慢拓宽自己戏路。
比起为挑战而挑战,动不动就演疯子傻子想搏个“炸裂式演技”的艺人。
这种稳健的进步路径,反而更具可操作性的智慧。
再来唠唠另一个角色,四字饰演的阿易。
阿易,血统本高贵,亲娘是蒙古贵族家大小姐。
但孩提时代,家门被灭,沦落为草民。
过上了食不果腹、入京报仇的流浪生活。
复仇和生存,是阿易唯一的生命意义,除此之外一概漠视。
人物的第一层,就是这种目标明确的冷漠。
以及流浪生活和阅历尚浅、目光狭隘,带来的青涩、朴拙气质。
当这种青涩的“拙”,和仇恨的“狠”撞在一起,就是这样的。
阿易看似目光坚定,实则气势莽撞,目标不明确。
面对崇利明,他一方面要念他有恩于自己,一方面,又发现了他是神机营的人(仇家)。
他要刺杀他,仇恨喷薄欲出,但面对崇利明的质问,他底盘就虚了。
于是前期,阿易面对崇利明,以及他的仇恨,经常有一种不可控的游移不定。
而四字,依旧很擅长调和这种内敛的矛盾特质。
恰如《长安十二时辰》的李必,自卑而自信,有办事能力又手无缚鸡之力。
后期的阿易,成了战场上的军官,这种苇草般的摇晃不定感,就随着成长消散。
这种转变,四字也驾驭得游刃有余。
阿易行事依然谨慎,不同的是,他不再为生计和仇恨陷入两难。
信念和目的高度统一,眼神更加坚定。
李必和阿易这两个角色,都需要对多种复杂、矛盾特质的调和能力。
某种程度上,正是经历了李必和阿易,才有了后来《少年的你》,在矛盾中暴发的小北。
除了演技和滤镜,《热血同行》的讲究,远不止这些。
《热血同行》多达58集,但一口气看下来,却没有冗长感。
为什么?
因为它的情节设计,基本是按照单元剧场式的结构展开。
主干是皇城北京,以崇利明为中心展开故事,安排崇利明邂逅花九卿、芳儿等人物。
紧接着,以花九卿和芳儿,展开上海青帮、四川铁路修建部的分剧场。
而花九卿和芳儿,也分别是上海青帮和四川铁路修建部的主人公。
这样,剧场角色、故事舞台来回变换,从北京、四川、再到上海。
不用盯着一条主线看个没完。
花九卿等角色设置在上海,等崇利明再次到上海时,又能见到花九卿。
让观众有一种久违感。
除了情节设置,《热血同行》在历史细节的演绎上,也别出心裁。
光绪溜冰的名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光绪帝由于支持戊戌变法,被慈禧软禁于瀛台(一座人造岛)。
哪都不能去,只有冬天,湖水结冰,才能到湖面上去溜冰。
慈溪害怕他逃走,就令人把冰面凿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少年天子对自由的渴望,都被写在冰刀之上了。
清宫元素,在剧中,起的,基本是一种隐喻式的作用。
大清灭亡的剧情,端糕品的小太监,狼狈地跑过长长宫道,最终还是在半途绊倒了。
他狼狈地拾起散落一地的糕点和摔碎的瓷盘,抬头,却看见下落的霜雪。
小太监的长镜头,在剧中不止出现了一次。
每一次,都是清政府命运的隐喻。
崇利明在日本留学,彼时他对清廷政策抱有幻想。
面对进步青年周觉对他怒吼“你读不懂中国”时,手上拿着一本猛回头。
不仅暗喻了崇利明政治信念的动摇。
《猛回头》也确有其书。
作者是陈天华,同盟会的成员。
崇利明日本留学期间蓄长发,也是在致敬这位历史伟人。
虽然一眼看上去轻松活泼,但这些考究的细节,就给“热血”世界增添了无数值得咂摸细品的余味。
《热血同行》这7分,给得德位相配。
前两年,国产剧曾一度痴迷于大制作,动辄百万级取景、服化道,千万级CG特效。
野心和口号正是,小荧幕挑战大银幕,打造超强电视剧质感等。
殊不知,所谓的质感,并不是把视听做大做强了,就可以获得的。
所谓的质感,是一个综合的认知效果。
包括画面,声音,表演,情节,故事等等……非常零碎的元素。
所谓的质感,永远属于肯抠细节的匠人。
而不属于把美颜拉到最大的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