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看了前面二十分钟的时候,我想过要写一篇影评,或者说观后感,叫作“青春是一个圈,只有赵小龙逃了出来”。因为大致能猜到这部电影最终想表达的是几个年轻男孩在青春里做过一些荒唐事,随着岁月的洗礼,阅历的打磨,只有赵小龙活得像个人。

事实上,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确实是这点。

影片的最后,当李冬冬死去多年后,作为当事人的其他三人,有的变得圆滑、精于世故,有的想重新开始,忘却青春里的污点,有的因为这件事,一直活在愧疚中……

只有赵小龙,他想为不明不白死去的冬冬讨个公道,让失手推李冬冬下河的大四承担他该有的责任。

少年赵小龙说,我们要讲道理;中年赵小龙说,我们要面对面理清真相。

真性情,初心,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确实难得,但这部影片,并没有讲好。

原因,主要在导演。

比商业烂片更可恨的是自嗨式文艺片。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导演莫不是个新人吧?

怎么讲呢?做一个比较外行的拆解。构成本片的要素大致包括:故事情节+台词+叙事手法+演员+拍摄手法+场景。

打个分吧。故事情节2星,台词3星,叙事手法3星,演员3星,拍摄手法4星,场景4星。

乍一看似乎还行,但是这些都是拆开来讲的,当所有要素汇集在一个电影里时,就不得不让人说:这电影真乱。

乱,原因在于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却又没想透,也没做什么功课,整个全凭自己的记忆和喜好操作。

在采访中,导演宋文说,《抵达之谜》是他对记忆里的青春的还原。在他的青春里,他曾为了义气,他提早结束考试,戴了拳刺,和一帮“兄弟”找了“仇家”,二话不说就是干。

三十八岁的宋文导演回忆起这些往事来,情绪高涨,言语间满是骄傲,

“我觉得那是我年轻时最高光的时刻,我就冲上去了。

“我手都打烂了,从逸夫楼一直追着打到体育场,狂傲不羁,可洒脱了,太帅了。当时也没手机,也没给我拍下来。”

言毕,宋文导演说,“当然我觉得这个我要自我批评的”,人就得自省才能往前走。至于怎么自省的,自省的结果如何,宋文导演没有明说。

是都用电影呈现出现了吗?

不见得。

《抵达之谜》最初想讲的是一个四个男孩总是跟在两个女孩身后的故事。

明眼人一看这样的设定,必然是要翻白眼的。那宋文导演的专业团队自然也看得出,这样的设定不行,太单薄。剧情得加,讲述手法不能平铺直叙,演员要用心找,拍摄手法得有点看头。

……

——要不您这别拍了吧?

——不行,这可是我的记忆,我在国外出差的时候天天就琢磨这事呢,现在每天处理完影展的事情,其他时间恨不得都用来构思这部片子。我现在兴奋着呢,谁劝我我跟谁急。

——得,那咱可说好了,这剧本啊,镜头啊,都得找人帮您顺一顺,优化优化。

——行呀,你们随便怼我,多提点意见,只要影片好,就是对我青春的一份纪念。

(以上是YY的对话)

于是,这部电影最终呈现效果就是:在四个男孩追着两个女孩跑的故事雏形上,拓展了几(社)个(会)流(大)氓(哥)的情节,表现方式也从平铺直叙变为,设定李冬冬莫名其妙死掉,赵小龙使劲找原因的过程。整个过程因为悬疑元素,好看了很多。

但就是这样,故事也没讲好。四个男孩的性格都不大突出,每个人都面目模糊,尤其作为第一主角的赵小龙。

兴许是导演自己没有想透,导致片子比较乱,演员去琢磨的时候无法做到极致共情。所以你看,他伤心的时候就是眼红、落泪(还得夹杂着雨,表现形式也是蛮复古了)、愤怒、暴力相对,用细节展现心理的地方很少,仔细看的话,他的情感起伏还不如配角。有地方真的是像旁白一样在念台词。此情此景此话,都是对的,但感情绝对不对。

这种错位还表现在,演员对少年和中年赵小龙的诠释上,如果不是那个花衬衫和啤酒肚,谁看得出来这讲的是十几年后的事儿?说白了,李现的身上有一股子向前冲的劲儿,像是一个对世界懵懂无知、没早过社会的痛揍,一心想要做优等生的冲劲儿,所以你看他在《河神》,在《亲热》里的表现,眼神和嘴角都憋着一股劲儿。少年赵小龙的眼神里有这股劲儿没问题,但对中年赵小龙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服装、言行可以装得像个中年人,但眼神依然是年轻愣头青的眼神,这就不对了。同样对比一下,那几个哥们儿,演绎得真不错。

当然,这些还不是最差的。那毫无深度、毫无思考、毫无营养,还自觉不错的台词,真是令人对这部电影失望透顶。

举个例子,就最后那段打破第四堵墙的片段里,赵小龙的想象中,他质问大四,让他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再复述一遍时,众人一时闹得不可开具,这些年饱受折磨的大四哐磕死了自己,台词是这样的:

方圆:赵小龙你tm想干什么?十几年前的事,你现在拿出来说,当年谁没犯过错,过去就过去了,你现在来兴风作浪吗?看看,看看,满不满意(顺势踹了大四一脚),不满意是吧,不满意你拿把刀把大四宰了,把三皮绑了扔江里,是跳楼给你谢罪,你是不是要这样?

赵小龙:凭什么?李冬冬凭什么就这么死掉了,你告诉我为什么,你们告诉我,你跟我说。

方圆:大四又不是故意的,他也在牢里待了半年。

赵小龙:半年?杀人是判七年的!凭什么,凭什么半年就把他放出来了?

方圆:大四是你兄弟,那是个意外。

赵小龙:意外,把人推下去那是意外啊?

方圆:赵小龙你是不是疯了?

赵小龙:我没疯,你告诉我为什么你们都不承认,我今天来了之后,为什么你们都不承认?

方圆:赵小龙,这么多年,兄弟这么多年没见了,你见面就要这样是吧?这辈子老死不相往来了是吗?

赵小龙:我就想讨个公道今天,凭什么?

方圆:公道是吧,来呀来(这时大四已经把自己磕死了,倒在地上,方圆指着大四说),不满意是吧?你想要什么公道?

赵小龙:我只想知道,你们凭什么,凭什么就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我天,兄弟都磕死了,你们的吵架情绪还是那么高涨、饱满?这是中年人该有的情绪?)?

方圆:赵小龙,我告诉你,你这么犯浑,什么大家都得不到!

赵小龙:得不到?得不到就得不到!大不了不做兄弟好了。

三皮:赵小龙你疯了,你知道吗?

赵小龙:我怎么了?

方圆:来看看大四(大四已经躺了很久了,没有人过去看一眼,都围着他转),这就是你要的结果吗(仿佛在看琼瑶剧怎么回事)?这是你要的结果吗?

三皮:方圆你冷静点。

方圆:赵小龙你不是个人!

(赵小龙想上前打方圆,三皮拦住)三皮:赵小龙你是不是疯了,赵小龙?

然后镜头拉远,赵小龙站在对面亭子里,以旁观者的眼光,盯着这一幕。于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惨剧,他决定让大四回家,自己承受下这些苦。

Emmm,怎么讲,这个场景明显是个高潮,没有这样的顿悟,就没有最终的归于平静,但这台词什么玩意儿?意思不就是,赵小龙想让大四坦诚自己失手杀了李冬冬,顺便让方圆和三皮也承认,他们也是帮凶吗?怎么扯来扯去,都是“凭什么”“你疯了”,唉,内容太浅了,几个三十几四十岁的男人,讲话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毫无信息增量。

整部影片可圈可点的地方可能就两个女生了,一个是大眼睛,双眼皮,长发飘飘,白衣胜雪,俨然那个年代的校花,难得她还单纯,一脑子想帮赵小龙;一个是热辣有余,性格外向,很有八九十年代飒大蜜的气质。她们的形象是近乎完美的……所以也成了男孩们犯错的试验田??

那还有一点值得夸赞的,就是场景啦,很多静态看起来很有故事感的场景:

(但是吧,一旦看动态,又觉得这个场景空洞得不行)

所以综合来讲,这就是部自嗨式的文艺片。

导演团队非常精明地汲取了市场上成功影片的特点,试图将一部一星电影打造成四星电影。

首先,就现在的市场来讲,现实文学、文艺片不管拍得怎么故弄玄虚怎么烂,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总能靠氛围吸引到一些人,还能上一些电影节,显示自身逼格。作为常年混迹电影节、各类电影展的资深从业人士,导演宋文自然是很懂的。所以你看,最终这部电影在豆瓣是五分,高了。想必这其中不乏觉得电影不知所云却又以文艺片都这样的懵懂心态给了三星甚至四星吧,也有一些看着弹幕都说自己看不懂而自己看懂了从而喜滋滋给了高分的观众吧。看,这就是文艺片讨巧的地方。

这海报,乍一看,还真以为是什么有深度需要仔细咂摸的电影呢,kk。

其次,剧情不够,悬疑来凑。唉,一个空洞乏味的故事,非要拍成电影,怎么办?加点悬疑就好了,李冬冬密室中突然消失,怎么回事?不等悬念铺垫好,大四就招了,他失手把人推河里去了……这……悬念就像纸老虎,一戳就破,还没开始动脑子,就被当事人破了。一个悬念不够,又来一个,如果李冬冬死了,那为什么在她死后半年,会有她的画报,兴许她没死!然后结尾揭秘,她给赵小龙的钱,靠的就是拍画报赚的,至于为什么画报在她死后出现,那自然是因为,摄影师这会儿才投稿噻。

再次,摇晃的手持拍摄,照搬经典的场景构图。从《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些文艺片来看,都有一个很大的槽点,不好好讲故事,全靠氛围撑。故弄玄虚。前者摇晃的手持拍摄看得人昏昏欲睡,甚至还有点想吐,后者云里雾里,剧情暧昧,好嘛,《抵达之谜》全给用上了。而且似乎导演团队一开始就在琢磨市场上的对标作品了。

所以看完这部片子,整体感觉就是,这是一个拼凑出来的片子,编剧、灯光、摄影、演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负责把把这部片子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那种方式呈现出来。甚至连片名都显得刻意很多。多年前,看过一本奈保尔的书,叫作《抵达之谜》,当时只觉得书名文艺又贴合。想不到多年后,居然有一部国产文艺片也叫了这个名字……唉

不知道,没有李现的话,这部电影到底会有几个人看。

拍完这部电影后,导演宋文开心地表示,今后还要继续拍电影。Emmm,不知道用光了记忆的宋导还有什么可拍的。此外,不知道他的团队会不会想哭,毕竟每部片子都需要他们给打磨润色,还要忍受跟领导扯皮的心累,最终导演一栏写的还是宋导一个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