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代表中国的食物?
众口难服。
但。
什么是最代表全世界的食物。
答案可能只有一个。
对。
烧烤。
一把肉、一把火、一把调味。
香气冲鼻,油光耀眼,你忍不住吞咽的口水,早已泄露出人类至今最持久的食物欲望。
这欲望从不拐弯抹角。
它比爱情纯粹,比权力生猛。
痛快啊。
这欲望,被一部片说透。
《人生一串2》。
本周,《人生一串2》要完结了,好舍不得。
发现没,第二季每一集片名,全都是深夜食堂的通关密语——
“您几位啊?”“咱家特色”“吃不吃辣?”“来点主食?”“不够再点”。
这正是《人生一串2》成功的秘诀。
它既拍出了烧烤的香气,更拍出了我们迷恋烧烤的情感逻辑。
它是台湾的风味街角讲究的小火慢工。
再暴躁的机车少年也得给出耐心,才能等到滋味。
它也是东北哼着二人转的热火大炕上。
再温柔的邻家小妹,也能一把生肉下酒,喝到五更天亮。
面对吃,有两个永恒的天问。
一,我吃点什么?
二,我和谁吃?
——烧烤也一样。
那好,Sir今天就带你们,顺着《人生一串2》的菜单,好好盘盘。
01
万物皆可烤
它是一种少于三人绝不能动的仪式。
为肉片均匀地撒上料汁,铁炉烧热,在铁板上化开牛油。
铺上薄厚适中的大片牛肉,至少得把盘占上四分之三。
几次翻面过后,你气定神闲,等着脂肪在高温中跳舞。
是的,铁炉家庭烤肉。
△ 《串2》第五集“不够再点”,林家家庭烤肉
铁炉家庭烤肉绝对是五人以上聚会首选。
张扬的,你可以边聊边吃,不怕菜冷。
低调的,你可以全程沉默,只动筷子。
而怕张扬又不想低调的你,也没问题。
点头附和的同时,翻翻肉,撒撒盐——
等到肉香四溢时,不经意地说一声,“可以了”。
当同事咽下烤肉,头也不抬地微微一笑:“还行吧?”
心满意足的赞美中,你身后缓缓亮起专家光环,沟通,就在这一瞬间缓缓打开。
这是吃货才懂的社交本领:
味道,打开了热闹。
痛快,才能把话说开。
△ 个人经验:这是向老板请年假的最好时机
当然,如果出行的是纯男性,画风必须带点油腻。
有一种团伙出动,叫:走,找点刺激。
沈阳琴江街的二哥,就合法经营这种“下三路”刺激。
前方高能预警。
——尤其男同胞们!
3。
2。
1。
△ 《串2》第二集“咱家特色”琴江串店
扎鲁特旗的公羊做噩梦也不会想到。
自己的一个器官可以展开如此细致的解刨学:羊枪、枪头、枪库、枪根、枪皮、羊蛋、蛋头、蛋皮......
更死也想不到,它们将在二哥的烤炉上变身美味。
羊蛋嫩滑如嫩豆腐,羊枪筋道Q弹。
中国人有一种执迷,叫以形补形。
吃肝补肝,吃脑补脑,吃什么,补什么……反正哪个脏器(担心)有病,我们就吃和那脏器相似的东西进补。
有用?
抱歉,Sir不是营养学家。
但Sir明白这种心理——
得不到原型,得到幻象也好。
这种精神胜利有两大成功秘诀:
一,越多人信越有效。
就像一对兄弟们在“吃啥补啥”的挑战中,交换暧昧眼神,流淌出“谁用谁知道”的豪迈。
二,核心秘密一定不能公开。
就像琴江街二哥的烤羊秘制的羊枪粉。那粉是什么构成?别问,问你就是外行,问你就是不配吃。
事实上,在Sir看,当任何聚会超过五个人,食物的社交属性,才是第一考虑。
这时候,“吃什么”,“怎么吃”远远比“好吃不”重要。
就像这有骨无刺,质地软糯,咽下一口,又滑又嫩的烤“豆腐鱼”。
那可是东南沿海特有的美味。
吃它,要趁热。
只有第一时间,你才能感受外酥里嫩,肉“流”进你肠胃的爽滑。
△ 《串2》第五集“不够再点”,老怪烧烤
还有这一口泛着油光的金黄色泽,滋味深入骨髓的四肢动物。
不告诉你是什么,敢吃吗?
米奇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吃它。
△ 《串2》第五集“咱家特色”,原汁原味烤老鼠
《串2》总是能带着我们看见种种千奇百怪的“非主流”食材。
鸡翘翘,烤蛇、弯葱套大肠......
万物皆可烤的底层逻辑,早已不是中国人没东西吃的历史,也不是今天伪历史学家推崇的中国贪吃论。
“吃”,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投名状。
如滴血认亲。
如歃血联盟。
来,麻溜撸完这根“串”,你我,就当过了命。
02
越痛越快乐
成群结队要欢歌笑语。
两个人出动的烧烤,必须来点红色激情。
白天,当城市生活的焦虑,加速氧化未老先竭的荷尔蒙。
夜晚,一种源于痛觉的深夜情趣,总能高效地唤醒情感的生命力。
咳。
正经点儿,Sir说的是吃辣。
这种烧烤摊上的血色浪漫,宛如新裤子唱得那样火热——
那些昙花一现的灿烂,是爆炸的烟火
那一团耀眼的火焰,在燃烧着你和我
△ 《串2》第三集“吃不吃辣”熊氏烧烤
关于辣,南昌可能是最被忽略的城市。
湖南是香辣,贵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
南昌呢?
什么辣?
这次,南昌人有话说。
没有川湘地区的红色警告,熊老板的熊氏鸡脚,重剑无锋。
他不会在门口用“微辣就是妥协”当招牌。
他也不会在菜单上用“红辣椒的数目”吓退你。
但熊老板对辣的尊敬,却实实在在渗透日常中。
酥烂的鸡脚中,加入青头椒研磨而成的粉料,渗入表皮,成为主要输出。
搅拌时,切记戴上手套。
没完。
入口后的猛烈灼烧,来自烤制过程中加入的印度魔鬼辣。
多魔鬼?
印度军方曾打算用它制作具有催泪和限制敌人行动效果的新型手榴弹。
针对“关于辣的地域偏见”,南昌人从卖家到买家,一如既往地低调。
他们从不口吐莲花,只会用舌头拼得义无反顾。
蔫儿坏的笑容似乎在说
你吃了不辣
我就改行干理发
一个经验是——
比起种种知名连锁店,只有类似烧烤摊的野路子,才能将辣勇敢地诠释到变态级。
当灼烧感一刺激神经末梢,身体马上进入戒备状态:心跳加速、唾液或汗液分泌增加。
在痛苦中,内啡肽加速分泌,终于终于,快感袭来。
这快意不仅是情侣间的粘合剂。
也是你和你爹妈的破冰机。
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味道。
△ 《串2》第一集“您几位啊”,传说鸡架
木炭,是做饭的。
焦炭,是拿来炼钢的。
但沈阳皇姑区的斌哥,就是用最硬核烤鸡架,孤独地继承着奥斯特洛夫斯基式的工人阶级浪漫。
一只填满焦炭的烤炉,整晚运作,巧妙结合熏与烤两种烹饪方式。
重达三十斤的铸铁烤架,同时容纳八份原料,必须不断翻转,平衡火候与熏制的强度。
这样的硬核DIY,彰显出父辈时代闪耀的智慧与力量。
都知道,辣不是一种味道,是一种焦灼的痛觉。
那为什么人会喜欢“痛”。
一方面在于,“痛”是一种自我的存在证明,我痛了,证明我还没有麻木,我还活着。
更重要是,人会对“痛”上瘾。
因为极致的“痛”,往往带来迷失的快感。
简单说,当你五脏六腑全被一种感受绑架时,那是你最被掏空的时刻,但也是你最自由的瞬间。
如同,高潮。
03
嗜烤者联盟
网络上有句话,叫:
一个人吃火锅,吃的是悲壮。
Sir敢说,说出,并认同这句话的人,绝对不喜欢吃火锅。
如同烧烤。
今天,我们对烧烤有太多太多误解。
什么食材不新鲜,什么就靠调料调出味,甚至于,没什么技术含量。
呵呵。
要不怎么说无知者无畏。
说到这,Sir不得不承认。
Sir就是深更半夜,会一个人下楼撸串的人。
那是一种什么痛快呢?
呵呵。
真不足为外人道。
你无视了社交焦虑的障碍。
你跨越了忠义难全的两难。
彼时彼刻,你就想一个人,安静地,孤独地,不被任何人,任何事打扰地与口腹之欲狠狠私奔。
点什么无所顾忌。
吃多少悉听尊便。
毫不夸张地说,烧烤摊,就是中国人自己与自己碰杯的深夜食堂。
就像昆明老王的无名小店,每晚都收容着为一口牙祭飘荡的孤魂野鬼。
烤猪蹄与米线。
——这组合搭配看似简单,背后却埋藏着深深的宽慰。
△ 《串2》第四集“来点主食”,无名小店
烤猪脚。
先卤,秘制卤料炖煮5个小时,折磨到骨肉分离。
后烤,油脂与辣椒在表皮的焦香中相会。
如果说猪脚为了多巴胺,那米线,则全心全意取悦你的饱腹感。
云南米线,粗得彪悍。
在老王精准的火候控制下,外软内硬的口感轮番地按摩口腔。
用筷子挑起,酸香滑喉而过。
揉揉肚子,揉出一个饱嗝。
过瘾了,心也顺了。
在所有烹饪方式中,烧烤或许是最泼辣、最豪爽,但也包容的。
以Sir最了解的电影为例。
如果浙菜甜如爱情,粤菜淡似小清新,川菜辣如限制级。
那烧烤,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动作片。
剧情简单,动作迅猛。
最最重要的是,在它调配下,食物回归了它最原始的本质。
让人快乐。
这也是为什么每集《串2》结尾,我们都会被同一句话刷屏。
“谢谢款待”。
在Sir看,这大概是一句普通至极,也真挚至极的褒奖了。
谢谢款待,因为你的食物。
谢谢款待,因为你的手艺。
谢谢,一切不用任何攀比就能满足的快乐。
这,或许才是《人生一串2》真正传递的本意——
(烧烤的)快乐并不贵重,(烧烤的)快乐也不稀有,只要你想,你用心找,你终将得到。
因为——
痛快,就是需要自找。
盛夏、夜晚,有心人,其他条件都已经为你准备好。
只是需要你迈出这一步——
“走,开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