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二战后,格局动荡,法国社会充满彷徨与苦闷,年轻一代对政治失望,由此兴起描写这一群体的“新浪潮运动”,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是其代表作品。影片通过长镜头、跳切、越轴等手法,营造强烈的间离感,展示新一代法国年轻人的不羁与混乱。
2 镜头
2.1 长镜头
虽然《精疲力尽》因首次出神入化地使用跳接而闻名,但长镜头占了更大的篇幅。绝大部分长镜头应用于Michel和Patricia相处的场景,节奏松弛,与其他段落形成强烈对比,强调影片的主题是人物的爱情,而不是袭警的罪恶。
影片有时会遵循镜头规则,以让观众理解剧情发展,如Patricia和作家在餐馆交流时的正反打镜头。但在长镜头段落中,人物对话不采用正反打。在街上行走时,人物被固定在中轴线上,镜头跟踪运动着的对象;在宾馆畅谈时,镜头随着人物的对话,不断在两人脸部特写上游走,且总是略滞后于人物声音。对话时的不同处理方式和人物的活动有关,试图贴近不同场景中的男女心理距离。
2.2 第四墙
打破第四墙是法国新浪潮的特点之一,让影片中的角色直面镜头。《精疲力尽》中除了群演多次看向主演和镜头外,两位主演分别打破了一次第四墙,并使用第二人称和询问语气,让观众意识到自
己只是在看电影而已,从而从电影中间离出来,回到现实中反思。
2.3 音响
2.3.1 增强噪音
影片中噪音的存在感十分明显,经过人为刻意放大后,既营造现实感,又激发更多声画想象,暗示人物心理。
警官在旅行社询问Michel的行踪时,背景中的电话铃声持续在响,且在女职员走来的时候达到音量的顶峰,紧张感油然而生。宾馆中的长镜头里,多次出现汽笛声、电视声等干扰,甚至快盖过人物对话声,既为松弛的节奏增添趣味性,又能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一样,使观众返回现实,保持清醒。
2.3.2 切断音轨
音乐的戛然而止能造成强烈的出戏感。Patricia报警后来到Michel的住处,背景音乐轻松欢快;但当Patricia说自己并不爱Michel时,Michel关掉了唱机,此时观众才发现音源来自画内。音乐能够营造沉浸感,而音乐的消失意味着观众的情绪被立即抽离,意识到自身和剧情的距离,避免陷入角色认同。
3 衔接
3.1 跳接
《精疲力尽》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的跳接镜头,打破时空和动作连续性的要求,突出必要内容,凝缩时空,自由感极强。这使人物的出场是跳跃式的,跨越时空而造成突兀感,以时空的连续性为代价换取段落的节奏感。如Michel和Patricia在车上的对话,镜头是对Patricia的特写,以背景为单位的跳接和Michel的对话共同形成“打拍子”的效果,观赏性极强。
尽管是对连续性时空的打破,跳接镜头的组合仍具有逻辑性。Patricia在车上的镜头组前,一个较长的镜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跳接镜头中,观众的焦点已在前景的人物上,且位置几乎不变,唯独背景显示出时空断裂的痕迹。
在Michel偷车逃逸的片段中,前景几乎没有变,而背景在变化中存在着共性。变化的背景除了反映Michel所到达的环境,还能通过光影表现时间的流逝。而画面的右侧都是行驶在前方的车,和Michel的距离不算太远,且Michel的声音没有太大的跳跃,在混乱中仍保持一定的连续。
3.2 越轴
影片多次打破180°规则,使观众对银幕方向感到迷惑。警车与Michel的追逐战中,Michel从左往右运动,警车却从右往左运动,越轴产生的混乱感和剧情的焦灼相辅相成。Michel寻找车辆时,往左侧奔跑,却在下一个画面中从左侧跑入,打乱影片的空间结构,容易让观众产生误解。
3.3 圈入圈出
《精疲力尽》中使用了两次圈入-圈出的衔接方式,剪辑痕迹过重而产生出戏感。在复杂的场景中通过画面内容的缩小,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点上,起强调作用,如在街上寻找Michel的警官和举报Michel的路人。如果没有这一强调,观众很难捕捉到画面细节。
图 7 圈入-圈出镜头
参考文献
[1]樊雪崧. 论让—吕克.戈达尔的剪辑观念[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0.
[2]周微璐. 法国新浪潮电影美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学术垃圾搬运完毕
感谢看到这里的您 (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