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我和朋友的公众号:业余艺术家MAart,欢迎大家关注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顾名思义,“了不起的匠人”就是指在众多手工艺人中非常优秀的、不平凡的一群人。
但《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却“反其道而行之”,影片聚焦于十二个匠人的故事,有村中的阿婆,制作间中的大汉,还有把自己关在乡下房间里的“无业游民”,他们其实都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许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一谈一笑之间,就会擦肩而过。但正是这样一群平凡的人,几十年如一日,用心专注于一件事,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平凡但了不起的匠人。身体力行告诉我们真正的匠人内心拥有的远远不止专注、细致这些品质,更多的是个人对生活的感受、生命中的一点执念和自身性格上的特点。让我们懂得,只要我们也能一生倾注所有坚持一件事,那么人人都能成为了不起的匠人。
影片以画面加访谈加解说为主要叙述方式,既保证了纪录片应有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从记录主人公的主观角度,破除了时空障碍,让观众更加了解每一位匠人背后的故事,同时,用画面的美感保证了艺术性。
执着、奉献、一丝不苟,是匠人们的共性。同时,他们身上也有浪漫、母爱等不同的个性。
影片抓住每一期记录对象进行手工艺生产的第一现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引出了他们内心执着的追求。例如,在讲到王震华钻研榫卯结构,制作天坛模型时,多次向观众展现了他反复拼装打磨零件的画面;在展现钟毅是如何重视汉服生产时,画面中是他在尝试第八次打版试料。从他们在镜头前反复制作版型时眼中透出的光芒,观众可以领略到作为一名匠人,唯有内心忠于自己的事业,方可实现了不起的成就。
制墨师项德胜谈到“现在许多的工艺品达不到古人的高度”时说:“是我们的脑袋比古人笨吗?是他们只学会了偷工减料。”这样直观的访谈形式让观众直接明白了这些匠人对待传统手工艺的态度: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可走,要想越做越好,就不能放过任何环节和细节。
漆器大师甘而可面对日本优异的漆器制造技术,沉心学习,决心做最好的漆器。最终,不仅得到了日本漆艺家的敬佩,更得到了自己内心的人认可。达到追求之后也没有忘记内心的浪漫,实现了对妻子的承诺。正是他浪漫的坚持和妻子的支持共同圆了他的漆器梦。
黎族阿婆羊拜亮用自己的青春换佝偻,一生烧制陶罐。年轻时,她没有考虑过要传承发扬手工艺,只为把陶罐卖个好价钱,养大子女。她说,在外面很累,但一回家见到子女就很开心了。这样的匠心工艺制作出来的陶罐是饱含母爱和希冀的,她是陶罐的匠人,更是家的匠人。
来自日本的森本喜久男因为一次与黄蚕丝织品的偶遇,把自己的后半生都投入了柬埔寨的黄蚕丝纺织业。他放弃了原本的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教柬埔寨妇女织黄蚕丝,这既是在帮助她们掌握生存技能,也是在帮助柬埔寨重拾这一传统文化。
影片多次用柬埔寨当地人的采访来凸显森本喜久男为他们提供的帮助和做出的奉献,更加表现出匠人对手工艺专一、愿意奉献自我的可贵品质。
在这些访谈中,每一位匠人直接讲述的故事拉近了他们与观众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和真实感,让原本干巴巴的记录变得温情、有滋味,使这部纪录片在科普的同时兼具人文关怀。
镜头的巧妙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在进行解说和访谈时,镜头多次跳出人物本身,用全景和特写记录对象的生活背景来代替。全景镜头或展现自然风光,或面对大街小巷,特写镜头则常捕捉他们身边的小事物,有一池金鱼,也有家中绿植,没有一处不在提醒观众他们是平凡的,他们生活的地方,用到的东西和我们别无二致。但当观众听到解说词中对他们的描述时,看到画面里那一双双粗糙的手掌时,观众就能明白,他们是了不起的匠人。
何之谓了不起的匠人?是想让乡亲们过上富裕生活的曾经的供销社社员,是为了见到孩子走一晚上山路的母亲,还是渴望手工艺在战火后复苏的异乡人?他们就如同苗栗阿嫲手中编制的蔺草,是那么的平凡,田野里一抓一大把。但他(它)们却能走向世界级的颁奖台,面对所有人闪耀出自己双手创造的光辉。
是他们身上的浪漫、执拗和爱成就出了一件又一件匠心之作。
甘而可说:“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应该可以做好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把心埋在一件事物上,一生只做这一件事,此之谓匠人。
此之谓,平凡但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