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id:j_movie),转载需授权

第一次参加欧洲三大电影节,要问我感受如何,只有一个字,累!之前去平遥的时候,我私下里跟朋友把电影节的看片体验比作“影迷集中营”,这个体验拉到国际平台上,还要被进一步的放大。

直到今天,也就是柏林线上的最后一天,在心力交瘁中终于听到了一个让我格外激动的好消息:之前一直押宝的拉杜·裘得新片《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斩获了第71届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熊奖!

...

对于国内影迷来说,主竞赛单元中更为瞩目两位导演分别是洪常秀和滨口龙介,这本也无可厚非,因为大家都处在东亚文化圈当中,对于导演的创作表达理解更深刻,没有那么强的距离感。可这部新晋金熊,本属于一个大部分观众都不熟悉的语种体系当中,却仍旧能够引发这么高的关注,不得不说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

...

...
截止发稿,洪常秀《引见》豆瓣标记“想看”人数2015人,滨口龙介《偶然与想象》“想看”人数2519人,加一块也就刚刚和《倒霉》打平

回头想想,其实也能够理解,毕竟这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从片名上就带着强烈的出圈气质,爆款属性。哪怕纯是为了猎奇点进来,它也能满足你所有无法为外人道的想象。开篇前5分钟,影片像是直接复制了段P站“罗马尼亚语”关键词下面的视频条目一样,二话不说,直接冲击你的眼睛和耳朵。说句实话,我自认看电影不算少了,也经受过诸如《天堂之战》、《列夫·朗道:退变》那样“真刀真枪”性爱场面的洗礼。可看到像《倒霉》这样,在电影中直观呈现“第一视角”的运动场景的时候,还是惊讶地目瞪口呆。

...

所谓“色字头上一把刀”,激情退却,面对的是无边的麻烦。全片故事的矛盾就起源于开头这段视频,而后在荒诞的曲调和高对比度的粉红色字幕卡的展开分成了三个章节。第一章节名叫“单行道”,讲述当视频流传到网络上后,女主角在大街上极度闹心的一天生活。她走过菜市场、咖啡厅,跟路边占据人行道的司机大吵一架,连环call自己的老公,想办法把视频下架。在长焦+远景的摄制手法下,街景产生了十分有趣的“变形”和再拼贴,似乎女主的烦恼无尽,这条街也永远走不到尽头。拉杜·裘徳凝视着影像,产生了新鲜的灵感。这份新鲜,不仅体现在他的取材源于对于疫情当下的生活状态,“口罩”作为物品也被他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对女主来说,口罩不仅是防疫用品,也是她的遮羞布。戴上口罩,她还不至于和心怀不轨的人“坦诚”相见。

...

生猛而新鲜,这是我对《倒霉》最为直观的感受。当然作为柏林金熊得主,它不一定是艺术造诣最高的,却一定是最为切题的。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的副标题叫做“重塑电影形式”,所以第一章里的视角还只能算是导演的小小巧思,第二章“词典”,才是他挑战现有形式的开始,手段便是他极为擅长的“论文电影”,按照本国的词源从A到Z排列,并对他挑选的每个词予以立体化的解释。

我对导演运用类似手段的前作《野名留史又如何》谈不上喜欢,因为在那部片子里,历史空间没有和一个哪怕后天塑造的现实空间产生互文。但《倒霉》中的第二章节,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前作的遗憾。拉杜·裘徳以词序同时指代时序,在30多分钟的段落中,甚至以戏谑的口吻梳理了一遍罗马尼亚的简史。毫无疑问,这部分对观看者知识量储备是要求极高的。跟随他的脚步走下来,你会以一种第三人称身份,看到这个民族的起落,同时也看到而今人们的疏离、冷漠。丰富的素材叠积,似乎给第一章节中女主的境况做下了注脚。观众作为旁观者会觉得这些观点无可厚非,但拉杜·裘徳作为一个“当局者”能有这样的洞见,称得上是一针见血。

...

第三章节,影片从浩泛的信息量中笔锋一转,再度回归到主线故事当中。身任教师的女主角来到学校,面对着满堂迂腐的同僚们的指责。更有好事者,直接在大会上播放那段视频,联合学生家长一同抵制女主,强迫她自行辞职。这个时候,女主扫空了白天所有的颓废和焦虑,火力全开地坐在讲台上舌战群儒,颇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直到结尾,导演为女主规划了三种结局。在这里不剧透具体情节,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每种结局都爆笑无比。甚至到了最后一种结局,我笑得直接从沙发上弹起来鼓掌,这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众多漫长的嘴炮片中,可以算作绝无仅有的体验。就好像拉杜·裘徳用前80分钟的时间讲了一场大课,然后跟屏幕前的我们开口说:“听累了吗?老子也讲累了。去你妈的吧,咱们来玩点好玩儿的!”

这部片子给国内创作者们也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醒,有恶趣味没关系,只要你坚持,并且不断深耕它的形式,拓宽它的边界,你也有机会把金熊奖杯揣进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