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嘛呢石(2005)的劇情介紹
從寺廟到村落,又從村落回到寺廟,在三天的時間裡,充滿好奇心的小喇嘛被電視節目深深吸引。在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之間,在現實世界和神話傳說之間,在本土文化和外來文明之間,小喇嘛既感到新奇又感到迷惑。
靜靜的嘛呢石(2005)的影評
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緩沖
作為萬瑪才旦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其掀起的藏地新浪潮電影美學理念在本作中已初具雛形。影片講述了小喇嘛被電視節目吸引的故事,通過其微觀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地區本土傳統文化與現代外來文明的碰撞。但這種碰撞并非是激烈的,整部影片都在試圖 ...
當藏地電影在石頭中顯現
于許多人,萬瑪才旦留下的作品遺憾,是《雪豹》和《陌生人》。至于我,還有另外兩項——我沒有在電影院看過《靜靜的嘛呢石》,以及老王勒令,必須重看的《尋找智美更登》。今年上影節,我先彌補其中一項。天山電影院放映的這場電影,安排了簡單的映後 ...
靜靜的修行
智美更登戲劇,新聞聯播,廣播,港片碟,西遊記。娃哈哈飲料比牛奶好喝,唐僧肉辣條,孫悟空豬八戒面具。小喇嘛喜歡看西遊記,可是看到一些畫面也會說,這是和出家人過不去啊。為了大家都能看到西遊記,雖然自己沒看完,還是四處奔走。師父把自己最心 ...
《靜靜的嘛呢石》:面具之下
《靜靜的嘛呢石》作為導演萬瑪才旦的首部劇情長片,以質樸的影像風格将藏族當代現實生活呈現于觀衆面前,影片較高的藝術水準也為他赢得三個電影獎項;回望這部作品,冷靜客觀的鏡頭、平和的叙事節奏依然充滿令人着迷的“藏地”魔力,但小喇叭面具之下 ...
外來文化已無聲無息浸染了古樸的藏族文化,而藏族文化并沒有一味排斥,當然未來還是未知數。
有放萬丈光焰于曆史上者焉,則佛教是已。現代文明對宗教文化有諸多沖擊,但并不是不可調和。實景拍攝,藏語對白,原汁原味還原西藏,影像風格因質樸從而深刻。
作為處女之作,成熟度是讓人吃驚的。真。像。伊朗。電影。
[萬瑪才旦補完] “藏地新浪潮”開山作,四字叔叔真是出道即巅峰……釜山新浪潮輸給張律也沒話說……這部比短片版成熟多了(而且終于明白片名是什麼意思了),而且發現萬瑪才旦對媒介的關注是全方位的:電視(劇,新聞,晚會)、廣播(歌)、錄像(港片)、藏戲(這随便打破第四面牆真是笑死我了)以及音樂(disco→所以後面拍[喇叭褲]也太邏輯了!)。跟[高山上的世界杯]其實沒啥直接關系,充其量是參考了一個運電視的動機,但從調度(尤其小喇嘛給小活佛送光盤那段)而言顯然直接來源是阿巴斯,準确說是[何處是我朋友家]。阿巴斯式的重複-大遠景-孩子戲被萬瑪才旦極好地化用。内置的[智美更登]藏戲也是太奇妙了,直接聯系導演下一部作品。以及,扮演三妹的是楊秀措。
西亞民風充滿樸素的情趣,即便世俗入侵,也純潔淡定,飽含慈悲與寬容。
萬瑪才旦就是西藏阿巴斯。技法上完全抛棄正反打,采用固定機位、全景、自然光、非職業演員,這種紀實美學提供了觀察西藏的全新視角。萬瑪所處的青海安多藏區,是漢語/藏語的雙重邊緣地帶,于是,反複出現的“孫悟空”也就形構了一種國家想象。
财富如草尖的露珠,生命如風中的殘燭;鏡頭很好,不負藏地風光。表演稚拙,也是藏人本色。西藏電影終須藏人來拍,才有味道。題材與《高山上的世界杯》相近,略勝之。
世俗化的西藏與宗教,并不會喪失莊嚴。質樸應是世界與人的本來面目,日常生活不僅超越說教,也超越神秘。傳統與當下的異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明的雜糅,構成了當代藏地的生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