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布裡斯基角ZabriskiePoint(1970)的劇情介紹
在美國學生組織的一起關于反戰和争取民主的學生革命運動中,馬克(馬克•弗雷切特MarkFrechette飾)和同學、老師一起被當局逮捕,在愈演愈烈的雙方對抗中,馬克打死了一名警察,當局即刻展開對他的追捕,馬克在機場偷盜了一輛小型飛機後開始了逃亡之旅。在商業公司當秘書的達莉亞(達莉娅•斯普萊林DariaHalprin飾)正驅車前往菲尼克斯,途徑沙漠的時候恰巧被馬克發現,他從空中向她扔下一件紅色的衣服。兩人結伴同行,達莉亞答應開車帶馬克去找汽油,他們于路無話不談,馬克告訴她自己的那些革命經曆,在一處名為“紮布裡斯基角”的荒地裡他們瘋狂的親昵。飛機加滿油後馬克将飛機畫上奇怪又明豔的圖案,并與達莉亞愉快地分手。達莉亞繼續開車前往菲尼克斯,卻收到了馬克被警方擊斃的消息……
紮布裡斯基角ZabriskiePoint(1970)的影評
2023.10.20
一場左翼革命青年對資産階級的複仇。Zabriskie Point或許都是每個人向往的那個極樂世界吧,這種受到現實壓迫,妄圖逃離整個社會意識形态的故事數不勝數,四百擊、麥田裡的守望者。但男主不一樣,他正是堅定的革命青年最好的象征,比起 ...
一、電影中的色彩元素“20世紀30年代, 電影從黑白進入彩色時代, 一開始, 由于科技方面的制約, 電影都是黑白影像為主, 随着技術的發展, 出現了彩色電影, 但是當時電影中的顔色隻是創作者們對現實世界進行簡單的還原, 并沒有注入過 ...
最後的爆炸重複了十幾次,當天空中飄起報紙、陽傘、火雞、冰箱、書籍、電視、雞蛋、衣服、面包等等,在感覺中諸多觀念渙散了:占有物質,失去生命。我們仿佛生活在一個泛濫的時代。當我們面對那無數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難道我們不需要安東尼奧尼式的爆炸,來幫助我們宣洩一下?老實說,我需要。
誰來侵犯我的荒漠我就炸掉他,炸掉他,哈哈。—— 安東尼奧尼如是說。
安東尼奧尼脾氣可真不小,瞧瞧最後這粗暴的解決方式,統統炸掉。
安東尼奧尼太厲害了!1.反文化運動與嬉皮士,視野由大至小,片頭以快速分切與局部特寫呈現學生集會,正契合于烏合之衆的散沙碎語、嘈雜空談。随後逐漸過渡成二人公路片,略有戈達爾之味,短暫放縱歡愉後,終避不開幻滅與死亡。2.安式戲法:肉廠外牆上的壁畫,與天空無縫接壤,如[放大]般讓人霎時間分不清虛實;打死警察的一槍是否由男主發出,亦巧妙地模糊化了。3.動人閑筆:酒吧裡獨自啜飲與吸煙的老者(變焦推進-拉遠-停駐凝望),伴着[田納西華爾茲]。4.駕着飛機同汽車“調情”,緻敬并倒轉了希胖[西北偏北]。5.7分鐘荒漠群交段落,Jerry Garcia的[Love Scene]樂曲成為唯一聲音,堪稱歡愛藝術化的極緻,既可讀解為幻覺,又可視作對嬉皮世界的凝縮。6.臆想中的爆炸,拍得後無來者,13次多角度重複+漫天飛舞、林林種種的物品(超慢鏡)。(9.0/10)
我從天上來,撒一件紅衣,降在紮布裡斯基角,與你天地合萬物生,再死回那片文明的荒漠。
安東大爺又玩上瘾了。“實驗”的意思就是“這樣也行,為啥非要那樣”,可是現代電影開路人過多,于是實驗就變成了開路的野心而不是探索的野心,一些不成熟的招數被各路電影人濫用,跑偏劇情,炫技挂帥。格裡耶說,新小說從來都是很少讀者的。賢惠顧家很好,春漾賣騷也好,先鋒片總逃不出一個“亂”字。
【北京電影節展映】安東尼奧尼在美國能拍出什麼電影?學生運動、暴力警察、性解放。毛主席語錄為資本主義水深火熱的學生指點迷津。結尾反複的爆炸鏡頭想起《盜夢空間》的我居然不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