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對抗抑郁(2021)的劇情介紹
作為中國首部全方位解讀抑郁的系列紀錄片,節目面對抑郁高危群體,走近真實的抑郁疾病患者,并追訪醫學界、科學界專家與學者,希望從個人、家庭、社會多角度呈現對抗抑郁的經驗、路徑與方法。
節目中呈現的很多人,都在認識疾病、對抗抑郁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他們在努力探尋那些讓生活和世界不僅可以繼續,并且還會變得明亮、寶貴的力量。
節目中呈現的很多人,都在認識疾病、對抗抑郁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他們在努力探尋那些讓生活和世界不僅可以繼續,并且還會變得明亮、寶貴的力量。
我們如何對抗抑郁(2021)的影評
2003年4月1日,哥哥張國榮從香港文華東方酒店24樓一躍而下,無數人為之惋惜、悲痛……同時,一個長期被誤解的疾病:抑郁症,逐漸得到正視。當時的香港社會對抑郁症認知不足,張國榮擔心被貼上“精神病”标簽,拒絕住院治療,僅依賴藥物且沒有 ...
不專業不嚴謹
看了第一集,對這部紀錄片的不專業性和誤導性異常氣憤,央視作為國家權威媒體不應該對質量把關這麼不負責任。首先,對雙相情感障礙(躁郁症)和抑郁障礙不加區分,雙相是比抑郁症更可怕也更少被認知的疾病,中學生就抑郁極大概率是雙相不是抑郁,開頭 ...
從治療、主觀感受、社會層面等維度向大衆普及了憂郁症相關知識,描繪出一個簡單清晰的認知地圖。
就像第五集的一位主人公說到“沒有抑郁症你就開心了嗎”,這句話也指出了這部影片甚至國人對待憂郁症的看法——病理學的幹預視角。
紀錄片中更多地呈現病理診斷、腦神經治療等方面,而沒有從心理咨詢的角度來看待憂郁症,也沒有從發展和預防的角度看待憂郁症,這是這部紀錄片可待商榷的地方,也是國人對待神經症需要轉換視角和觀點的地方。
抑郁症的狀态,是躺平,沒有活力,啥也不想幹,每天情緒低落超過兩周。中國的就診率還不到20%,複發率是2/3。很棒的紀錄片,強烈推薦觀看!
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會這樣。
看了六集,拍的很好,從患者和醫生的角度诠釋了對抑郁症的看法和現狀。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了解這種病,更有溫度更有愛。
“很多人以為,抑郁的反義詞是快樂。然而實際上,抑郁的反義詞是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