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越獄UnCondamnéàmorts'estéchappé(1956) 最後逃生/抵抗/Leventsouffleoùilveut/AManEscaped
死囚越獄UnCondamnéàmorts'estéchappé(1956)的劇情介紹
本片取材于真人真事。故事講述被判死刑的男主人公弗朗西斯(弗朗索瓦·萊特瑞爾FrançoisLeterrier飾)在臨刑前的幾個小時内,如何成功越獄地扣人心弦的故事。為逃脫納粹監獄,弗朗西斯策劃了一場天衣無縫的逃亡計劃。為确保計劃萬無一失,他不僅做足越獄準備,還在僅有的洗漱空擋,多次跟隔壁囚室的獄友聯絡,試圖找到共同實施計劃的同盟。可還沒來得及他準備好一切時,就被判立刻執行死刑。最終他毅然帶着年輕的囚犯男孩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極簡的叙事結構,單一密閉的監獄空間,分秒必争的緊迫時間,羅伯特·布列松因本片榮獲第10屆戛納電影節(1957)最佳導演獎。
極簡的叙事結構,單一密閉的監獄空間,分秒必争的緊迫時間,羅伯特·布列松因本片榮獲第10屆戛納電影節(1957)最佳導演獎。
死囚越獄UnCondamnéàmorts'estéchappé(1956)的影評
《死囚越獄》影評
每一個鏡頭都幹脆、簡潔,沒有多餘的意義,抑或是還未産生多餘的意義就剪輯到下一個鏡頭,這樣的處理使得節奏無比的流暢,我好像模模糊糊地感覺到布列松的情緒,我稱它為“整體性”。我覺得在這部電影裡能get到布列松了,我在思考為什麼這部電影給 ...
通過對監獄這一場域寂靜性特點的運用,突出了聲響在片子整體上的作用,是電影表現手法上的以靜襯動,達到了以下效果:1.放大了片中人物對越獄者一舉一動的敏感程度,起到線索作用:獄卒的腳步聲、敲擊欄杆的鑰匙聲象征構建出比視覺更真實的壓迫系統 ...
幹脆、緊湊的越獄,沒有一絲累贅。你沒必要看到的場景,導演一眼都不會讓你看到。
很文學化的叙事方法,人在核心位置,連監獄仿佛都是為其而設。精簡直白的鏡頭語言和從不離題的内心獨白,布列松以這種目的性極強的清晰和專注來剔除一切雜質,在核心的人物之外包裹一層緊密的事件,事件之外的場景搭設也全都不存在浪費,恐怕是我看過最“功利性”的電影了。
不錯的越獄片,可以打8.5分。隻是如果說這電影要比《肖申克的救贖》要好的話,這話一定是***說的。
一場越是成功的越獄,就越需要不動聲色的觀察,就越不得不隐匿自己的情感。這種不斷的削減與簡化,完美契合于布列松電影美學觀。在這部不帶溫度的電影裡,它所制造的懸疑與驚悚,是與表現主義無緣的,與現實主義不同的,充滿邏輯學的明晰與幾何學式美感的細思極恐。
精密又靜谧,有趣的是,看似多餘的内心獨白居然讓影像更樸素厚重。用聲響制造景深,開拓畫外空間的範例,自我限制才能自成風格,我甚至懷疑人物的每個動作導演都自行操作過。至此,一種素描風格進入電影史。
完殺[肖申克的救贖]。人的力量。布列松可以用最簡練的方式講一個最驚心動魄的故事。人的力量,磨煉之後的獲救。布列松式的特寫。當然比較坑爹的是這個監獄貌似建在鄭州火車站旁邊……
偏紀實性的越獄片,相比《洞》要悶很多,特别是前面的鋪墊部分,冗長又無趣。好在結尾緊張感營造出來了,不然都快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