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短短十個字卻闡釋了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影響。家庭是兒童最初的生存環境,也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兒童漸漸長大,步入社會,社會則成為了他們人生的第二課堂;同樣在社會上生存的人也在無形中影響着人格未成形的孩子。前一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站在不同的立場,從不同的角度,來評這部電影都有不同的觀點。贊恩的故事隻能發生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家庭,這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故事,但最終也有了一個不算太哀的結尾。每個故事中都透露着某些社會現實,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故事中得到啟發,防患于未然。

...

一、社會環境對兒童的影響

    故事發生在戰亂的黎巴嫩,空襲、槍戰、屠殺 無處不在,電影的開頭贊恩和夥伴們在使用木頭做成的機關槍、木頭棍在互相厮殺,這是兒童對戰亂時期社會形态的模仿。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在社會環境塑造出來的,是社會形态對這代人價值觀的重要影響的體現,所以才有了我們所說的60後、70後、80後、90後和現在的00後、10後,每個年代都有社會賦予的使命,也就造就了每個時代鮮明的個性特點。所以我們無需刻意去用某個時代的思想,去評判另一個時代的行為。

...

二、家庭對兒童的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寫道“兒童的一般發展、記憶,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家庭裡的智力興趣如何,成年人讀些什麼,想些什麼,以及他們給兒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響。”什麼樣的家庭就教育出什麼樣的兒童,贊恩出生在一個多子的貧民家庭,從小就學會了各種正當或者不正當的謀生本領,在卡希爾失蹤後贊恩帶領小約納斯四處謀生,開始向雜貨店老闆阿薩德求助,後來學着父母的樣子,制作飲料販賣賺錢,有一次為了防止約納斯四處亂跑 他學着父母對待弟弟的樣子 用繩子将約納斯的一隻腳拴在柱子上,他的一舉一動都有着他生活了12年的“那個家”裡面人的影子,雖然他在竭力反抗者那個家庭,但是無形中他還是在繼承着某些來自于原生家庭的特有的“傳統”。

三、社會他人對兒童的影響

    電影中小男孩兒贊恩,雖有母親,但面對不盡任何責任還壓榨他弱小的身體的父母,有與無又有何差異呢?古語有雲“孺子弱也,而失母則強”,為了反抗父母他一個人離家出走,到社會上謀生,為了在社會上生存下來,他跑遍大街小巷、不辭辛苦地給自己找工作,後來好心的拉希爾收留了贊恩。

...

    電影中對贊恩影響最大的社會他人應該是拉希爾,她堅毅、善良、勇敢。古語有雲:““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電影中拉希爾的角色講這句話闡釋的淋淋盡緻,本來自己有一本很穩定的工作,與男友分手生了孩子之後工作丢了,居住資格也失去了,她一個人帶着兒子,四處躲避、想盡辦法謀生 無論多麼艱難都不将兒子抛棄。

    雖然出走的原因不同,但贊恩和拉希爾的經曆在某個方面出奇的相似,我想編劇之所以讓這兩個人物相遇應該也是有特别的原因吧。贊恩被拉希爾收留後,對待看管約納斯的工作他一絲不苟,盡職盡責。在拉希爾那個破舊的小家裡,贊恩第一次感受到母愛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後來拉希爾失蹤後,贊恩想盡辦法帶着她的兒子去尋找他,絞盡腦汁為約納斯尋找食物,無論多麼艱難都恪守着這份責任,對約納斯不抛棄不放棄。

...

四、愛護并尊重兒童

    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贊恩雖然出生在貧民窟,從小受父母的虐待,但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勇于反抗父母。他與父母的對抗又何嘗不是父母作為社會被踐踏的底層對于社會的對抗呢,明知道完全不能抗衡,卻也奮力拼搏着。兒童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要用愛去撫育他們成長,而不能一味的壓制,要讓他們通過适當的方式,按照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發展個性。

...

    每個兒童對家都有着原始的需求。即便出生在吃不飽、穿不暖、還經常被毆打的家庭裡,當父母把十一歲的薩哈被“嫁”到阿薩德家的時候,她也在聲嘶力竭地反抗,因為他需要的不是食物、不是衣服,而是兒童對父母這個保護傘的依賴和對父母愛的渴求。所以作為父母不要用物質條件去衡量對子女的愛的多少,其實兒童對父母的愛沒有摻雜任何物質性的東西。

...

    每個兒童對愛都有最真摯的渴望。贊恩在遊樂場,将上面女人的形象的雕塑衣服拔下,露出雙乳;當看到拉希爾給約納斯喂奶的時候,那是他多久沒有看到的母性光芒啊。為人父母就要走進孩子的内心,真正地關心愛護孩子,不能因為工作或是其他原因忽視孩子的需求。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 。我們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每一個兒童。考慮他們的感受,理解他們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