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一部台灣紀錄片《遙遠星球得孩子》,紀錄片中記錄的是孤獨症群體的生存故事,共四集每集50分鐘左右,看了之後感觸很深。

    第一集是關于孤獨症兒童的概述,包括行為特征、病因等,下面的三集都是人物故事,一個是音樂天才擅長彈鋼琴、一個擅長繪畫、一個資質平庸但是各方面能力都很好,還有一個是小朋友。紀錄片通過一個個故事的展現,讓我們看到了孤獨症兒童不為人知的内心世界,也讓給我們看到了家長在養育孤獨症兒童時候的焦灼與無奈。

    孤獨症兒童自身的行為特征決定了他們不能和普通人一樣正常生活,這些古怪的特征也很難經過訓練改善,如果孩子麼沒有自我意識,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環境和别人對待他的态度,如果是自我控制能力較強的、有自我意識的孤獨症,則可以通過自我訓練去改善,但是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我們在教育中,一定不能跟他們對着來,不能用正常的評價标準去評價他們,在學習中也是一樣,他們能夠掌握的就掌握,不能夠掌握的,我們也不能強求,不能給予負面評價,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世界,不恰當的評價方式或許會引起他們更激烈的情緒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我們為孤獨症兒童改變了環境,其實他們要做出的适應和改變,比我們能做的要多得多。

    在孤獨中兒童教育的背後我們要看到養育着,他們有着不為人理解的巨大壓力,當外面對他們、對孩子的評價都是負面的時候,那種痛苦與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特别是蔡傑的爸爸講到他教蔡傑一個小故事,自己要讀35遍,孩子才能複述,畫面中呈現蔡傑邊讀邊哭的場景時,我被感動到了。

    孤獨症孩子是很難有喜怒哀樂的感情的,他們通常喜歡刻闆和重複,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底線和耐心。他哭的畫面讓我想到學校的一個孩子,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是會緊張、會哭,但旁邊仍在繼續堅持的蔡傑爸爸,應該比哭泣的孩子更痛苦。為了減少孩子無意義的刻闆重複動作,剝奪一個孩子最喜愛的玩具,這麼狠心的、毫不動搖的決定真的太難做出了,他的意志堅定讓我肅然起敬。

    有時候蔡傑爸爸也會覺得自己的做法有點殘忍,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當上一秒孩子哭的孩子,下一秒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轉頭對他笑得畫面,讓他被孩子得善良感動,感恩有這樣不記仇的、天真無邪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