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冰雪奇緣》中,Anna身邊既有王子又有騎士,而Elsa自己一個人唱着歌跑到山上造了座冰雪城堡獨立美麗。這樣的設定讓部分非異性戀觀衆們不由得猜想,Elsa未來是否可能更願意與一位來自異國的公主而非王子一起幸福快樂地生活在阿倫戴爾。

對一部童話電影提出這種猜測似乎有些牽強,但Elsa被迫要遮掩自己的力量并将真實的自我隐藏起來的痛苦确實讓很多酷兒(queer)感同身受——自己也曾被家人告誡要隐藏自己的真實取向以獲得主流社會的接納,而這與Elsa在任何情況下都被禁止使用自己的強大魔力的窒息感何其相似。

在第二部《冰雪奇緣》的“你比我猜”遊戲中,盡管Anna、Kristoff、雪寶都興緻勃勃,Elsa卻顯得有些心不在焉。她聽到了一個神秘的女聲在耳邊低語,召喚她去阿倫戴爾城牆之外的世界探尋真相。影片結尾,Elsa退位讓Anna成為了新的女王,自己騎着水靈獨自踏上了新的探險之旅。

...

兩部電影看下來,觀衆們會發現Elsa關注的重點是妹妹Anna、家族曆史和自己力量的來源,比起尋找伴侶,她顯然對探索未知與自我更感興趣。于是關于Elsa是否可能是無性戀(Asexuality)的問題便出現了。但究竟什麼是無性戀呢?以及就算Elsa沒有跟一個公主或王子一起策馬奔騰、共度餘生那又如何呢?


關于無性戀的幾個事實

盡管被DSM-5列為一種精神障礙,無性戀實際上是一種被性學專家們廣泛認可的一種性傾向。無性戀在人群中的占比約為1%,性學研究者與無性戀活動家們認為這是一種應該正式得到官方承認的傾向。

對此,有的專家強調說,相比于其他已經得到承認的性傾向,無性戀者的數量仍然相對較小,但反對者指出即使隻是1%,僅放在美國來看也有三百多萬人——就像Elsa一樣——從來沒有産生過要與另一個人發生關系的欲望。他們應該被允許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而不該被社會壓力所裹挾,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盡管最近版本的DSM依然将無性戀劃歸為一種精神障礙,但研究性學的專家們以及無性戀活動家們一緻認為越來愈多的研究和證據不斷表明它确實隻是一種性傾向而不是一種障礙,以及考慮到社會對無性戀的認識越來越進步、文化氛圍逐漸改變,DSM最終會做出順應時代的修訂。實際上這種事情以前也發生過,DSM在對性傾向的劃歸方面一直就比較落伍——直到1973年,DSM才承認了同性戀是一種性傾向而非精神障礙。


了解無性戀

無性戀活動家們解釋說,别人往往誤以為他們是要求得到特殊待遇的特殊人群,但事實并非如此。他們隻是要求得到與其他任何一個普通人一樣的權利,即在自己無意願的時候不與他人發生關系。唯一的區别是,對他們來說,可能永遠不會有意願和任何人發生關系。無性戀群體非常包容、開放,如果社群成員想要學習、改變,以及擁有新的體驗,他們是非常歡迎的。他們不是衛道士,也絕對不會強迫任何人禁欲。無性戀群體裡的人隻是沒有與他人發生關系的欲望,并覺得自己不應該被迫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或是不該明明活得很快樂——就像一騎當先、獨自馳騁荒野的Elsa一樣——卻被告誡自己這樣是有問題的。

...

無性戀是:

不願與他人發生性行為或感知不到他人對自己有性吸引力的人。

它也可以是一種沒有欲望的狀态,或是感到性吸引力不足以使自己想要和任何人發生關系的狀态。

無性戀不是:

宣誓禁欲或恪守貞潔;

任何類型的某種行為;

一種精神障礙;

一種經曆創傷後的表現症狀;

一種主觀決定;

“保留童貞”;

一種對純潔的宣揚;

某種道德立場;

某種承諾;

一個階段。

無性戀的灰色地帶

研究人員在研究無性戀的過程中了解到的一件事是,對某些人來說,無論他們是不是無性戀,性和愛不一定是聯系在一起的。一些無性戀者可能産生愛戀的感覺,或者因為與性無關的其他因素被某人吸引,并與之發展形成一種無需以性來增強聯結的親密伴侶關系(就像也有一些非無性戀者不會對他們的性伴侶産生愛戀的感覺一樣)。

對于一些無性戀來說,盡管他們不享受或期待性行為,但如果他們所愛戀的人提前與他們讨論商定下來哪些類型的接觸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絕對的禁區,那麼他們也可能會與對方發生自己能夠接受的某些形式的親密接觸。

無論何時,開誠布公地與伴侶就任何形式的親密活動事先進行讨論與達成一緻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先有知情才談得上是否同意。無論取向如何,兩個人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所謂誰欠了誰什麼而必須以性的形式來償還的,即使他們是伴侶或存在婚姻關系。

公衆很少考慮到性少數群體的感受,也往往找不到正确的關注點,就像跨性别者常常被問及是否已經決定去做變性手術一樣,無性戀者也會收到很多像是否會自慰之類的具有冒犯性質的問題。部分無性戀的人會這樣做,并傾向于将其描述為一種身體上的放松,類似于撓癢或“疏通管道”,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們不是無性戀。

讓一個人成為無性戀的,是他們對無性戀的這種身份認同,并且不想和其他人發生性關系。這并不意味着他們不能在生理上有性行為——出于生育後代、組建家庭的考慮,一些想要小孩的無性戀者可能會與伴侶結合。

在線無性戀社群的逐漸壯大的好處在于無性戀個體可以借此找到合得來的同類,目前也确實存在一些配對成功的進入長期戀愛關系的例子,而且他們無需借助性來加深彼此之間的聯結——兩個互相吸引的無性戀之間完全可以通過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達到普通情侶之間的親密無間。

如果孩子表示自己是無性戀

對于父母來說,要了解孩子的性發展的一種方式是,就像看待孩子在兒童期和青春期的任何其他變化發育一樣看待它。你可以支持孩子做自己,但也不要完全認為他們某天說過的話或感受到的某些東西在将來會一成不變。

雖然其他類型的身份認同,如性别意識和同性戀性取向,在一些孩子的早期發展階段就表現得很明顯,但是關于無性戀的性别認同建立于什麼階段卻沒有确切統計數據。單從定義上來說,無性戀是人們在性成熟後才會形成的一種取向。

另一方面,從定義上來看,孩子在童年和青春期階段都處于一種變化的狀态中,所以一個對于性隻存在很少或根本不感興趣的孩子或青少年在發育成熟之後未必會依然如此。不同個體之間的性意識水平已經被證明是有很大差異的,并且與實際年齡無關(這意味着一個發育較早的13歲的青少年也許已經能意識到對他人的好感和性吸引,而另一個還沒有達到性成熟的16歲青少年則可能沒有)。

對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她們可能會比男性更晚發現并開始了解自己的性向。像Elsa這樣21歲的年紀,對于很多女性來說可能才剛剛或者還沒有能來得及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性向。因此,如果《冰雪奇緣》還有後續的話,Elsa也許仍然有可能在未來的續作中發現自己喜歡上了一個公主或王子,或都不是。

如果你的孩子表達出了覺得自己可能是無性戀的想法,你能做的最有利于ta的事情是開誠布公地和ta促膝長談——任何涉及到兒童或青少年的性教育問題的談話都應如此——告訴孩子不必為此感到自責或有任何壓力,因為性從來都應該是一個人的自主選擇——無論這個人是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或是無性戀。

...

保持尊重和開放的态度是首要的,同時也要繼續以體諒包容的姿态與孩子交流,讓他們繼續成長和改變。随着他們的成熟,新的經驗或感受可能出現,也可能不會出現。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從父母那裡知道,他們天生就是值得被愛的,以後也會一直如此,無論他們所意識到的自己的性向是如何的。

“那取決于Elsa”

在《冰雪奇緣2》(Frozen 2)首映前主創們的一段紅毯視頻中,每個人都被一位記者問及在這部電影裡,Elsa是否會“有一個女朋友”,而他們的回答大意都是:“那取決于Elsa(That's up to Elsa)”,“如果那是她想要的話(If that's what she wants)”。

雖然這些回答看起來像是那些被禁止劇透的電影明星們對問題的巧妙回避,但在如何與兒童和青少年讨論無性戀和性少數取向(queerness)方面,這些回答卻也是很合理的。無論Elsa是無性戀,還是在未來産生了尋找任一性别的伴侶的渴望,這都取決于Elsa,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父母、朋友甚至是粉絲——來告訴她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