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唐人街探案》由陳思誠監制并編劇,柯汶利等新導演聯合指導,它以單元劇的形式講述了偵探林默和其他人搭檔探案的過程,這季故事發生在泰國,總共12集,每4集破獲一個大案,裡面經常有電影版《唐人街探案》的人物前來串場,彼此呼應,讓人對“唐探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清晰。

...

熱血的片頭曲,頗有點日本動漫的感覺;冷峻的畫風,将人帶入了懸疑氛圍;每個故事前的名句注解,顯示着人性、情感與欲望的糾纏。《唐人街探案》一出手就有打造品牌的底氣和野心。

第一個故事《曼陀羅之舞》開場不到十分鐘,通過坤泰(肖央飾)将電影和網劇的人物關系成功過渡,不僅讓兇手兼受害人亮相,引出本劇男主角唐仁的徒弟林默(邱澤飾),還牽連出他的搭檔警官薩莎(張藝上飾),并為下一個故事《玫瑰的名字》中林默與Ivy(張鈞甯飾)的相識做好鋪墊。随後一群人開始在林默的帶領下進入破案模式,這種節奏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港劇《刑事偵緝檔案》的興奮,看《少年包青天》的那種期待。

...

...

在表現手法上,《唐人街探案》令人驚喜。為了展現林默對氣味的敏感,導演在視覺上營造出五顔六色氣體爆發的場景;為了展現回憶的不确定性,用變形鏡頭拍出扭曲虛化的效果;為了展現優秀偵探的邏輯推理,就還原犯罪現場,或者和受害人隔空對話。具象化的呈現方式很有想象力,充滿電影質感。

...

當然,在《唐人街探案》裡,觀衆也可以看到許多其他電影的影子。林默對氣味的掌握能力簡直可以和《香水》的格雷諾耶相媲美,他萬事盡在掌握,三兩句話判定一個人底細的場面像極了《神探夏洛克》,偵探打破時空對話的電影太多了,《傷城》、《武俠》莫不如此。還有第二個故事裡的鏡頭,度郎看着Ivy遠去的美麗背影,贊歎:“這光影,這構圖,……”這怕不是來自《花樣年華》的靈感?張鈞甯甩手的幅度跟張曼玉如出一轍。

...

...

融梗和抄襲這事兒很難判定,《唐人街探案》系列的編劇是陳思誠,但據之前跟他合作過的編劇李亞玲爆料,陳思誠寫劇本的方法是集體創作,先由一波新人出初稿,再交給兩撥編劇在此基礎上修改,最後編劇挂他的名。雖然他也參與創作,但其中他本人原創成分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然而,我們暫且認為《唐人街探案》代表了陳思誠的價值觀,畢竟是他把關的。

有人說,陳思誠人品不好但确實有才,因為他太聰明了,太知道觀衆的喜好了。電影《唐人街探案》系列中,王寶強的油膩浮誇和劉昊然的清爽睿智制造出鬧劇式推理的效果,在男觀衆、推理迷和女粉絲之間這些受衆之間取得了平衡,狂攬了近40億的票房。

...

然而,和徐峥帶點自嘲的媚俗不同,陳思誠的媚俗裡充滿了自戀,他将自戀全部投射到林默這個人物身上。

林默高冷、英俊、聰明、犀利、毒舌、傲嬌,身懷絕技,為了凸顯他的全知全能,讓劇中受過六年警校培訓的薩莎喪失專業素養和判斷能力,不斷地向林默提問:“這怎麼解釋啊?”、“你怎麼知道的?”接下來就是林老師授課時間,而且薩莎還是戀愛腦,經常一邊吃着編劇強塞過來的飛醋,一邊對林默崇拜得五體投地。

...

除了薩莎,下到隔壁的孤女小愛,上到犯罪嫌疑人迪楠,乃至全校的女生,都瘋狂地想要撩撥林默,而我們的男主角,被女性簇擁着,冷靜地站在世界中央。

...

...

這種被崇拜的愛不夠勁,林默心裡念着的是Ivy,他在危難之中解救了她,兩人談天喝酒看星星,互訴身世,然而一覺之後,幻夢一場。究竟是柔弱女子還是蛇蠍美人,Ivy成為林默心中的痛和難解的謎。

...

幸虧邱澤冷靜陰郁的氣質是本劇最大的去油劑,他皮膚皴黑,動作利落,讓這個人物變得可信,而張鈞甯飾演的Ivy介于無辜和冷酷之間,神秘得清新自然,突破了以往的演技。

...

...

在陳思誠的作品裡,主要有兩類女人,一類是良家婦女,柔順端莊愛吃醋,智商不高,負責聽男主角說教;一類是風塵女子,風情妩媚愛自由,充滿欲望,負責挑逗男主角,Ivy可以說是兩者的混合體。

雖然拍了這麼多美女,陳思誠卻一點也拍不出尊重女性的感覺。《曼陀羅之舞》裡拿神做障眼法,落腳點是女人的嫉妒心和仇富心理,林默說:“你們這些女人表面上姐姐妹妹的,誰知道背後在算計什麼啊?”男人就沒有算計嗎?《玫瑰的名字》林默又說:“謊言,你的名字是女人,莎士比亞說的。”于是Ivy在林默心中漸漸變成了工于心計的女人。

...

劇中貶低女性形象屬于隐性,最明顯的是除了男主角,其他男性都被醜化。要麼是梳着髒油頭,大吵大鬧的坤泰們,要麼就是造作的娘娘腔、草包、暴脾氣、蠢貨,他們猥瑣下流,神經兮兮的,動不動就賣騷賣腐,身為警察意淫死者家屬,津津有味地讨論迷奸,那些對罪惡的随便讨論不是為了展現人物性格,也不是為了努力突破創作尺度,而是通過人物之口盡情發洩編劇内心爛俗的一面。

...

...

所有的這一切貶低都是為了襯托男主角的與衆不同,超凡脫俗,世界圍繞着他的思維轉動。俗話說,藝術家都有自戀氣質,自戀也是浪漫的開端,但陳思誠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