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劇是為了什麼?

以此為生的肉叔,第一反應也是:圖個開心/解壓/好笑/放松。

畢竟生活已經夠累了,幹啥看個劇還要苦大仇深的,自找不痛快?

于是近年來,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傾向纾解觀衆情緒的國産劇出現:

愛情宮鬥、青春偶像、沙雕搞笑……

簡而言之,能歸結成一個字:爽。

所以,當直球打多了。

當偶有嘗試尖銳或現實的口碑劇出現,就會因為“看得難受”等理由被拒絕。

快樂秘籍:隻要我堅持不為所動不看《都挺好》,我就不會因為看個電視劇而能被氣到。

...

但嘻嘻哈哈,就真的夠了嗎?

總有從業者不甘心,要借影視劇來向大衆發問。

挑戰我們的修養和底線——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

這是一部台劇,可以算是一部誕生在海峽對面的國産劇。

雖然從文化到文字都同源,它卻大膽得多。

它似乎想在短短10集裡,回答一個人類誕生至今,都沒人敢給出定論的問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這部劇的核心基礎,就是一起惡性犯罪——無差别殺人案。

什麼是無差别殺人案?

百度百科的定義是:

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随機選擇作案目标、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殺人案件。

關鍵詞:随機。

換句話說,這種兇案,一般無預兆、無預謀、不可預防。

誰也不知道哪天走在街上,會不會就突然碰到了這麼一個想報複社會的,然後無緣無故地被奪走性命。

而這部劇的所有人物關系網,就依托在一場兩年前發生在劇院的無差别槍殺案中。

兇手叫李曉明,一出場就被判死刑。

...

路人也許會覺得大快人心?

可是作為其中一個受害者的媽媽,宋喬安(賈靜雯 飾)兩年後也還沒能走出來。

...

她看起來是個雷厲風行的霸道總裁。

一出場就是怼天怼地,尖銳又無情。

...

但其實,除了工作和酒,宋喬安基本一無所有。

在女兒的生日,她好不容易才把還在生氣的小公主請回了辦公室,答應了要好好彌補。

當晚卻因為忙活一條突發新聞,最終錯過了約好的晚餐。

連生日禮物,都是兩天後,才想起來要買。

...

為了道歉,她想和孩子一起睡,卻因為酗酒帶來的酒臭被無情拒絕。

(甚至在這種時刻,她都還穿着職業裝。)

...

看起來真糟糕,似乎是個沒有平衡好家庭和事業,分身乏術的母親?

不,不止。

接下來劇情就告訴你。

這其實,是她的創傷後遺症症狀。

換句話說,故意的。

而下意識讓自己不斷失敗的原因,是宋喬安再也沒有信心,能去做一個好媽媽。

兩年前,她為了公事,把大兒子獨自留在了劇院幾分鐘。

偏偏,就是那幾分鐘,要了她兒子的命。

從那之後,宋喬安就隻能日夜活在假設的噩夢裡。

如果那個時候講完那通電話就立刻回去,說不定就來得及阻止

...

這是《與惡》給我們的第一層答案。

惡,曾跟她擦身而過。

如果那天宋喬安打完電話之後,沒有喝完那杯咖啡再回去。

那她跟她的兒子,就不會從此陰陽相隔。

...

但深陷噩夢的遠遠不止她一個人。

除了凄風苦雨的受害者及其家屬,《與惡》的鏡頭還罕見地去着力表現了經常被忽略的一方——

加害者家屬。

我們常常覺得,殺人犯這種瘋子,都是有迹可循的。

可能神神叨叨,大概面目兇惡,總之我們希望,他一定很與衆不同,也自信自己一定能早早地把這種人辨認出來,以便剔除或遠離。

也因此,在加害者家屬出現的時候,我們下意識都會對他們進行連坐懲罰。

劇裡有這麼一個細節,兇手李曉明的家人出現在公衆場合的時候,都會面帶口罩。

...

這不僅僅是暗示他們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還有另一重意思——禁言禁聲。

作為跟加害者關系親厚的人,“養出了殺人犯”的他們似乎天然地就帶有了原罪。

李家不僅沒臉見人,他們也沒資格訴苦,更别說伸冤。

即便兇案已經過去兩年,面對來幫助自己的律師,李媽媽也隻敢邊逃邊哭着辯解,頭都不敢回一個。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

畢竟,他們哪來的臉哭啊?

九條人命,遭的可都是無妄之災。

哪怕李家爸爸媽媽當衆下跪磕頭,也隻會引來質疑。

下跪是發自内心的嗎

下跪不能換回九條人命

請問下跪是有人指導你們的嗎

...

跟受害者家屬相似的是,加害者家屬遭受的折磨,也曠日持久。

他們跟兇手一起所有曾經美好的回憶,都會苦澀變味。

一切的曆曆在目,都會内化成無限的内疚、自責,和對兇案預兆的搜腸刮肚。

他有告訴我,學長傳的那個訊息是暗示什麼

如果,我當時有追問哥哥下去的話,是不是一切就會不一樣了

...

這是《與惡》給我們的第二層答案。

惡,也許就在你身邊,朝夕相對、日夜共處。

但如果隻是這樣,那這部劇頂多出色地記錄了一場綿延無止的社會傷痛。

能讓這部劇在豆瓣飙到9分,肉叔認為,鐵鐵有他一份功勞——

“理性”第三方:兇手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 飾)。

...

王赦,人如其名。

在目前的劇情裡,他幾乎就是聖母一樣喜歡寬赦罪人的存在。

作為一個刑事辯護律師,他的被告人不僅有李曉明,還有另一個惡名昭彰的罪犯:殺了兩個小孩的陳昌。

這個律師,是全劇最吃力不讨好的角色。

兩年過去,當受害者家屬和加害者親人都想努力走出來,繼續生活的時候。

他偏偏,不肯放。

因為在王赦的内心,替惡人辯護,不僅是一份工作,也是他的個人追求。

他認為,要真正預防無差别殺人,就要先去了解兇手背後的真相。

而不能為了一時平民怨,快意處決。

...

而面對被鑒定為有精神分裂的陳昌呢,王赦居然又還想去治療他。

因為他覺得,把一個病人關進監獄甚至處死,沒有意義。

...

他聰明、有學識,辯論起來總随手引經據典,甚至可以發自内心地去維護犯人的利益。

無論在劇中還是在現實裡,王赦代表的,是最接近理性的冷靜完美第三方。

但我們卻可以看到,他這種充滿了政治正确的“絕對理性”,在慢慢毀掉他。

那種對“真相”和“人權”的尊重,反而在一步步把他拖入道德困境的泥沼。

好比說,剛開場,敬業的王律師就被憤怒的受害者家屬潑了一身的糞。

...

而當他女兒才被從一起無惡意的“劫持控制”中逃出,作為父親的第一反應,居然是去替犯人說話。

甚至在那之後成為嫌疑人的辯護律師,替他争取最優釋放條件。

...
...

他甚至還會跟才認識的人抱怨。

覺得懷胎六月的妻子質問自己替殺小孩的兇手辯護,是目光短淺。

...

以上的所有舉動,都顯示出,他是一個再優秀不過的刑事律師。

但同時也暴露了,他是一個讓人失望至極的父親與丈夫。

他的“理性”,易地而處到了家庭,居然也成了一種會傷害妻子的惡。

三更半夜電話響個不停,拿起來,也沒有人出聲

你每天隻要晚一點點回家,我都怕得要命

...

在這個角色的層面上,編劇沒有想再繼續回答。

而是在借角色的困境,去提問。

明明是想用來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大衆的法律,為什麼似乎反而保護了壞人?

...

而哪怕弄清楚這堆殺人犯腦子裡都是怎麼想的了,有用嗎?

真的能更有效保護活下來的人嗎?

真相永遠就隻會怪我們的社會體制出了問題!

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我們的教育體制,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

...

甚至,哪怕受害者家屬再理智清醒不過,明白加害者家屬也并不想慘案發生。

那難道他們就活該倒黴?

無辜者受到的傷害,要誰來買單?

如果殺人犯還有他們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

那我們家天彥呢?我們家天彥算什麼?

...

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也一個比一個鮮活。

一句接一句地,句句都振聾發聩地砸出屏幕,狠狠扔向觀衆。

這不是一部隻會讓你有情感發洩的爽劇,這是一部在瘋狂戳穿社會隐患的神劇。

但這種“戳穿”,太有價值。

就像宋喬安的妹妹所勸她的那樣。

你知道,怎樣的病人最難痊愈嗎?

沒有病識感的。

...

這才是這些專注“審醜”,拼命“揭穿”社會真相,讓人“看得難受”的好劇,存在的意義:

溫柔地提醒我們,罪惡和傷疤依然存在,并且随時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旁。

但隻有直面它,認識到它,鼓起勇氣去面對它。

身處其中的所有人,才會有,痊愈的可能性。

...

編輯:鄧布利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