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始發于微信公衆号“用心看電影”

用心看電影,用心理學看電影,在别人的故事中療愈自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在86歲的年紀,指導并監制了傳記電影《薩利機長》,用改編自真實的故事诠釋了什麼是需要被看見的人性。

...

左起副機長扮演者Aaron Eckhart、薩利機長的原型(開過戰鬥機,瘦削幹練,當主演也沒問題)、導演及監制Clint Eastwood、薩利機長扮演者Tom Hanks 

電影改編自2009年真實事件,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起飛沒多久遭到加拿大黑雁撞擊,兩個發動機引擎全部損壞并失去動力,薩特機長将飛機迫降在哈德遜河,機組成員加乘客共155人全部生還。

飛機迫降後,NTSB(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要對迫降事件進行聽證會、調查薩利機長的決策是否是危害乘客安全的行為。電影講的是從機長等待聽證會到聽證會結束這一段時間的故事。

...

電影開始,駕駛艙内,副機長不斷喊着高度太低;機艙内一片乘客的尖叫聲,機長自己在盡最大努力控制飛機,但失控的飛機拖着損壞的雙引擎,在空中留下兩條煙帶,迅速在城市中墜毀。機長從酒店的床上驚醒。

飛機從起飛到迫降直至所有人得救,整個過程都以機長頭腦中不斷閃回的畫面呈現給觀衆。這是典型的PTSD症狀,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機長當時的心理狀态。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性再體驗症狀,主要表現為患者的思維、記憶或夢中反複、不自主地湧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現嚴重的觸景生情反應,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好像再次發生一樣。

人性:你看到的隻是你想看到的。

普通民衆想看到英雄。

導演借出租司機之口交代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兩場戰争、不景氣的經濟、上百萬失業人員。司機說,這個(迫降及全員生還的新聞)太振奮人心了,我們需要英雄。所以媒體把機長的家圍個水洩不通,電視台都在報道英雄;所有機長遇到的陌生人都給予其最大的善意和敬意,電視上被采訪的獲救乘客不斷地感謝着。

妻子想看到能為家庭解決問題的丈夫。

從電影開始機長從酒店房間驚醒到進入聽證會之前,和妻子的幾次通話,基本都是妻子在向機長blabla地說着她的所見所聞和感受,媒體要采訪、突然冒出來的一堆親戚、家裡的房貸... 

面對NTSB調查的壓力,機長對自己當時迫降的決策是否正确,也開始不确定起來。機長和妻子說了自己的感受、如果決策真的失誤有可能産生的結果,妻子不相信,她問:為什麼?那你為什麼在水上降落?沒有比那更危險的事了。和NTSB一樣的質疑。

妻子想看到的是能處理問題的丈夫,像往常一樣傾聽她的感受、能解決房貸危機,能解決各種困難。所以她不相信丈夫會犯錯。她看到的仍然是飛到另外一個城市,她等待回家的丈夫。

幾次通話,機長聽完妻子的話,安慰完妻子,要麼說累了得挂了,要麼腦中又開始回憶起迫降的畫面。

NTSB想看到的是錯誤。

每條航空規則都是用血淚的教訓和生命的代價換來的,雖然這次全員生還,找出過程中的錯誤和能改進的地方還是必須的。NTSB想看到的是錯誤,可以改進的地方。特别是調查初期,飛行數據顯示一個發動機并未失去動力,所以迫降哈德遜河可能是威脅乘客生命的行為。于是他們一直在為機長的“錯誤”找證據。

沒有人看到一個剛剛經曆生死,需要關心、支持的一個普通的人。

好在妻子最後終于反應過來,在機長進聽證會前打來電話。她說她才回過神來,忘了機長也是那155個人中的一個,她有可能失去他。她問:你能挺得住嗎?妻子終于看到了那個需要無條件支持的丈夫。

影片的高潮是聽證會,在機長的提醒下,NTSB調查人員也終于看到了人。計算機用迫降飛機的數據模拟降落在周邊機場的可能性,結果都成功降落。模拟的前提是,在事故發生後,機長沒有任何反應時間直接做出判斷和決策。機長提醒“所有的計算機模拟,你們都把人類因素排除在外,你們要是想找人為錯誤,就把人也考慮進去。”于是加上了作為人,在緊急情況下發生時,需要有的反應時間,32秒。再次模拟,事故發生,加上32秒再返航......

人性中除了真善美之外,還有各種偏差和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在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的時候,往往會傾向于把别人的行為歸因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

副機長對NTSB調查人員說,飛機成功迫降的一個原因是機長及時打開了動力輔助裝置。調查人員則說,機長不過是執行了手冊當中的要求。副機長說,打開動力輔助裝置是手冊中第15項,如果要是按手冊執行,早就完蛋了。

副機長作為事件的經曆者,他能看到當時的情境。而NTSB看到的隻是數據,作為迫降事件的操作者,機長,成為了中心,而環境變得模糊不清。

就好比生活中,一個人發了脾氣,我們會說,他那個人就那樣,性格不好;而自己發了脾氣,可能會說TMD這天氣、那人、這破事。

觀察者偏見:是由于觀察者個人動機和預期導緻的錯誤。觀察者偏見所起的作用像一個過濾器,一些事情被看成是有關系的和重要的,而另外一些則被忽略成無關的和不重要的。

模拟飛行成功地降落在機場。調查人員一副“早就知道”的表情。而當機長問到模拟成功降落前,飛行員進行了多少次練習時,調查人員給出了一個數字“17”。聽證會上的人嘩然,作為影片觀衆也嘩然。也就是說,NTSB在知道這個事實的情況下仍然認為機長可以降落在機場,認為17次練習和成功降落沒有關系。

NTSB的職責、保險公司的利益等各種因素,導緻調查人員的動機和預期産生了錯誤的偏差。事實被過濾一遍呈現給聽證會上的人。

每個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無論是電影中還是生活中。

影片中有一個片斷是機長的視角,飛機迫降在水上,所有乘客都已出了機艙,機長還在機艙内檢查是否還有乘客。鏡頭環顧機尾處,水不斷地灌進來,響起的音樂有點陰森森的,有點像恐怖片突然要跳出一個人的前奏。作為觀衆,總覺得好像還有人沒出來。這其實就是機長的擔心。乘客是不是都疏散了。

幾個上帝視角的片斷,一定要在機場給孫女買玩具的老太太母女倆,在最後一刻才登機的父子,母親懷中可愛的嬰兒,張着大嘴酣睡的女人、求生欲極強的“冬泳”乘客。如果沒有這些片斷,沒有機長的視角,觀衆能看到的也不過是155這個數字,而非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活生生的人意味着,人會犯錯誤,有情感,有情緒,有偏差,一天隻有24個小時...如果問題是由人造成的,在處理問題時,需要把人性也考慮進去。 

最後分析一下機長。

在整個過程中,雖然經曆着PTSD和被調查被質疑的多重壓力,機長一直保持着冷靜和理性。他沒有像副機長一樣,帶着情緒反駁NTSB的質疑;在妻子說,“我更關心你的機長事業”時,沒有回複“老子剛撿回一條命,你現在關心我的事業?” 這樣的表現,與機長之前在危急情境中平靜地操作飛機的行為一緻,符合人物性格。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和細節就不贅述了,總之《薩利機長》這部影片非常值得觀看。

人性,可以被思考、被讨論,更需要被關愛,但首先是需要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