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英倫電影,大多數人一定會想起《傲慢與偏見》的鼎鼎大名。

純正高雅的英國口音、古樸甯靜的鄉村風光、青春靓麗的俊男淑女還有悱恻動人的愛情。

可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産生這一文藝的文學源頭,我們卻很難忽略這一部影片:《成為簡·奧斯汀》

故事以簡·奧斯汀的一生為底本,也以《傲慢與偏見》的故事為底紋。
由安妮·海瑟薇和詹姆斯·麥卡沃伊(X教授)傾情演繹,講述的是:
情窦初開的奧斯汀對一個聰明狡黠的愛爾蘭年輕律師湯姆·勒弗羅伊一見鐘情,卻由于經濟地位和門庭差距而分開的故事。
一個獨立自主,桀骜不遜。

一個聰明過人,長相英俊。

一個以為對方傲慢自大,一個以為對方狹隘閉塞。

一個同樣開始于“看不順眼”的故事,和《傲慢與偏見》無比相似的走向劇情。

有人曾用“複制黏貼”去形容這個故事,可當我們仔細深入探尋,便會發現:這種說法不僅武斷,更沒有道理。
因為故事本身便是作者所思所想的影射,理所應當在其本身的經曆之中,有迹可循。


《傲慢與偏見》的靈魂是為了訴說愛情,而《簡·奧斯汀》的故事卻是為了塑造人物。
伊麗莎白(傲慢與偏見女主)的故事是圓滿的,可是簡的故事卻是殘缺的。
在一個金錢決定等級和門第的社會,富裕和幸福的婚姻她觸手可及,可為了愛情,她卻決然放棄。
她和他曾作出決定,私奔逃跑。

可他們都知道:家庭的蒙羞,可以預見的貧困,殺人于無形的流言會毀了所有人。
所以她放棄了。
卻堅持終身不婚來堅守自己。

他也放棄了,選擇了普通人的方式,結婚生子。
她一直堅持寫作,并實現了寫作養活自己的諾言。

他接受了家庭的安排,不再拮據,成為了愛爾蘭地區的大法官。

她用她的筆觸,記錄下了他們的故事,風靡英國。
他把他的女兒稱呼為:簡。
他們用各自的方式去為他們沒有圓滿的故事祭奠,卻也終于永不再見。
有人說,她本可以不必這麼執着,大好的年華,唾手可及的地位和丈夫,卻為了虛無缥缈的愛情和清高自持的抱負,孤獨終老。

有人說,她不過是一個被過分擡高的老處女,老套的故事,隻能吸引愛幻想的婦孺。
的确,放置于18 、19世紀的背景,相比于衆多批判、揭露和覺醒的小說故事。愛情這個話題,過于膚淺,也過于單薄。
可當我們僅僅聚焦在情感和生活領域。
重新回到200多年前:
能不依靠丈夫,不依靠家庭;
不妥協于命運,不媚俗于金錢;
不安分于私欲,不怨恨于結局。
獨身終老,該有何等的勇氣、毅力和決心?

所以當我們看完這部影片,感受最大的:
不是如詩如畫的鄉村風景。

不是臉蛋的精巧秀麗;
不是服裝細節的考究還原;
不是愛情本身的纏綿悱恻;

而是它所描述的簡·奧斯汀這個人物身上的超越時代的堅韌性和果決性。
雖然有痛,卻是理智的;雖然貧窮,卻是堅定的;雖然弱小,卻是剛強的。雖然身為女性,雖然大勢不容,雖然遭受流言,卻從不曾放棄。
幕後花絮:
考慮過出演簡·奧斯汀這個角色的女演員,還有:凱特·溫絲萊特、娜塔麗·波特曼和凱拉·奈特利。



安妮·海瑟薇最初并不被導演看好是扮演簡·奧斯丁的人選,因為她長得太美國甜妞了。但是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在面試前,安妮的狗把一隻拖鞋吃到了肚子 裡,安妮不得不整夜照看它。一夜未睡的她在第二天面對導演的時候,憔悴、不快樂的神情卻讓導演一下子覺得,安妮不再是一個傻大姐。

為了去掉自己身上的美國味道,她在開拍前五個星期就搬去了倫敦,學會了彈鋼琴,并跟着一位教練學習1775年英國漢普郡一帶的口音。為了模仿簡那頭棕色的卷發,安妮不得不一直燙卷自己的頭發,下雨的時候一天要卷上3次,以至于電影拍完後她的頭發簡直不像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