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在二戰那樣黑暗的時刻,無數人的命運被裹脅于戰争之中,死亡的恐懼彌漫心頭,那段人生本應該是不堪回首的。但是,電影《美麗人生》恰恰給出了相反的答案,男主角基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喚醒了人性之中的善,把愛情和親情真正拔離出世俗之上,讓人感慨萬分。
《美麗人生》是由意大利導演羅伯托·貝尼尼自導自演的影片,于1997年12月在意大利上映,并在1999年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一舉拿下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三項大獎殊榮。

這部豆瓣評分9.5的佳作,曾被網友戲稱:被海報和名字耽誤了。如果你以為它隻是講述一場美麗愛情的邂逅,那你就錯了,這是一部二戰題材影片,但卻一改傳統反戰題材的固有模式,以浪漫、溫情又輕松的方式講述着戰争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01 真正的愛是行動,“樂觀”的人生态度赢得美麗的婚姻
全片貫穿着兩個字,那就是無處不在的“樂觀”。這種“樂觀”初時讓人感覺或許是性格使然,但不久就會發現,“樂觀”其實是一種人生态度,是十分高級的人生智慧。“樂觀”讓生命充滿韌性,抵消命運帶給我們的不公,鼓勵我們走過人生的至暗時刻。
1939年二戰期間的意大利屬于“法西斯軸心國”,這裡的人們在戰争的陰霾下艱難生活。影片主人公基度便是其中一份子,基度是個憨實可愛的猶太青年,在法西斯的高壓統治下,仍然選擇與同伴前往意大利阿雷佐的斯坎小鎮,希望在這裡開個書店,過上與世無争的小日子。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基度遇見了美麗女教師朵拉,一句“早安,公主”,讓朵拉對這個傻小子多了幾分好感。随後的每次“不期而遇”都讓朵拉倍感驚喜,殊不知緣分的背後卻是基度的“煞費苦心”。為了抱得美人歸,基度可以說是絞盡腦汁,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次的偶遇,最終讓已有婚約在身的朵拉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基度。

多年後,即便他們已為人父母,基度始終不忘向朵拉傳遞着自己内心深處對她的愛。與此同時,他還教育自己的兒子也要愛媽媽,把她當作公主一般。就連被關進集中營後,基度仍想方設法溜進廣播站,透過大喇叭向妻子報平安。
“早安,公主”已經成為兩人之間愛情的密碼,基度用最浪漫的情話得到了朵拉的芳心,同時他也用真摯的心和全部的愛在履行着自己對愛人的承諾。當然,朵拉也同樣為這份愛情付出行動,身為意大利人的朵拉義無反顧地與丈夫兒子一同進入集中營。

真正的愛情是不能用言語表達的,行為才是忠心的最好說明。——莎士比亞
世界上最美麗的事莫過于相愛的人終成眷屬,如果沒有男主角樂觀而又執着的行動,就不會抱得美人歸。《美麗人生》的第一階段,用男女主角的美麗結局告訴我們:無論身在何處,年代與否,成就一段愛情佳話的除了浪漫的橋段外,真正的愛是行動。
02 一場父親與兒子的“遊戲”,苦難之中的“樂觀”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如果說《美麗人生》是在用诙諧幽默的方式講述戰争的黑暗,那麼影片從這裡才開始進入到了真正高潮階段。幸福的前半段到此戛然而止,在即将到來的苦難面前,男主角的“樂觀”還能繼續下去嗎?
随着戰争的升級,基度一家三口的命運也發生了轉折。德軍在意大利開始瘋狂捕殺猶太人,基度和兒子的猶太血統使得他們也難逃其中,在被抓去集中營的車上,基度為兒子編造了一個“彌天大謊”,遊戲随之開始。
“你要得到一千分。誰得到一千分,誰就有坦克。”
基度為了不讓年幼的兒子過早了解到戰争的殘忍,便把集中營生活比作一次驚心動魄的“遊戲”,隻要按照規定參與比賽,赢得積分,便能得到第一名,獎勵是一輛真正的坦克。為了讓兒子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基度甚至不懼危險挺身“擔任”德軍的翻譯,全然不懂德語的他卻有模有樣的講着遊戲規則。

“如果你違反了三條規定中的任何一條都會被扣分:如果你哭,如果你想見媽媽,如果你餓了想吃點心。”
基度靠着天生的智慧與樂觀的心态,一邊在集中營裡咬牙存活,一邊與兒子繼續着這場拿積分,赢比賽的遊戲。他要為兒子編造一個滴水不漏的美夢,要讓他相信這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他不希望這段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的日子成為兒子日後揮之不去心靈陰影。作為一名父親,他不僅要保護兒子的安全,更要讓兒子擁有一個美麗的人生。
基度以遊戲的方式讓兒子堅強地克服了恐懼,忍受了饑餓、寒冷等一切惡劣環境。德軍宣布投降撤離的前夜,為了營救妻子的基度讓兒子躲進鐵櫃裡,并告訴他“聽着,即使我很久才回來,你也不要動,不要出來,直到一個人都沒有,也沒有聲音”。然而,并沒有找到妻子的基度被德軍發現了,路過鐵櫃時,基度仍不忘朝着兒子的方向做了個鬼臉,用滑稽的肢體動作告訴兒子:遊戲仍在繼續。

世界上最偉大的莫過于父母對子女的愛,它無私而又高尚,閃耀着人性的光芒。基度很清楚他将要死亡,他一定會後悔、沮喪、絕望、恐懼。但是,他知道,他的兒子就在不遠處的鐵櫃裡望着他。那一刻,他本來滑稽的舉動讓人深感震撼,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父母竟可以如此淡定自若地走向死亡!
03 緊扣主題的兩段插曲:人生其實并不美麗,需要我們用積極樂觀的态度去讓它美麗
影片中除了關于愛情和親情的着重描述之外,還有兩段小插曲也為故事内容增色不少,關于尊重、人權等問題,無論是久遠的過去,還是日益發展的當今,都不曾消失,隻有直面問題,撕開傷疤,挖出腐爛的血肉,才能得到痊愈。
插曲一:
“上帝為人服務,但上帝不是下人。”
初出茅廬的基度本想開一個書店,可基于自己是猶太人的身份,幾次三番的申請都遭到了阻撓,就連自己的好友也工作無望。礙于生存的壓力,基度隻好去餐廳應聘侍應。他認真、真誠的态度讓面試官很滿意,當他演示如何服務客人時,面試官告訴他“學向日葵向太陽鞠躬。你看到鞠的太低的向日葵直不起來,那就意味着它們已枯死!你是侍應,不是下人。服務是提高自我的藝術。上帝為人服務,但上帝不是下人。”
職業的不同僅代表你的社會分工不同而已,從來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時候都别想用高高在上的姿态來俯視他人,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在什麼時候你會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

插曲二:
基度在餐廳做侍應時,認識了一位醫生,每次醫生出的謎題,基度都能第一時間猜出,也因此醫生總是稱呼基度為自己最聰明的朋友。當基度深陷集中營時,他本以為這位醫生朋友能夠救自己及家人脫離水深火熱,殊不知醫生口中最重要的事卻是另一個解不開的謎題。自此基度深受打擊,他以為醫生把自己當朋友,但其實在醫生眼中,他不過是個普通的侍應。他的生死大事甚至不足與醫生的謎題相提并論。
我們隻崇敬真理,自由的、無限的、不分國界的真理,毫無種族歧視或偏見的真理。—— 羅曼·羅蘭
也許在醫生看來,基度雖然聰明,但他仍是低人一等的猶太人。但生而為人,無論是哪種膚色,無論瞳孔是什麼顔色,我們都同樣生活在地球上,呼吸着相同的空氣,感受着相同的陽光,與長相、财富、職業、國籍統統無關。而這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情緒之一。

與其它同類型題材影片不同,《美麗人生》并沒有過多地渲染戰争的冰冷和黑暗,而是通過一個溫暖的故事傳遞着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無論周圍有多麼黑暗,無論我們身受多大的挫折,我們一定要有穩定的情緒和堅定的意志,積極地看待挫折,辯證地對待得失,用積極樂觀的态度和行動,努力打造自己的美麗人生!

我是@花花是1隻貓,90後小姐姐,自律摩羯座,文章首發頭條号(賬号同名)關注我一起茶餘飯後聊佳片。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