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隻有一種病,窮病。”
是的,這句台詞,這是去年一部大熱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台詞,也正是這句話,将整個電影的核心很好的概括出來。

其實在這部電影沒上映以前,看到新聞上說有這樣一部電影要上映,光聽名字,我還以為會是一部喜劇片,畢竟看到“徐峥”的名字,自然而然會想到他那部最出名的《人在囧途》。
的确,電影的前半段,雖然偶有生活的心酸,但總體上,還是充滿着希望的,帶着一些喜劇的意味,但是一直看到正常電影的結束,我才明 白:
這原來是——包裹在喜劇外表下的悲劇。
整部電影的劇情并不複雜,徐峥飾演的程勇原本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前妻因難忍家暴而離婚,唯一的兒子将跟随母親出國生活,自己沒有一技之長隻好靠賣印度神油為生,結果生意冷清,連租金都成了問題。
機緣巧合下,他認識了王傳君扮演的白血病患者呂受益,于是做起了從印度走私仿制藥的生意。初衷當然是為了賺錢,但因為仿制藥價格遠遠低于國内正版藥,無心插柳竟救了不少人命。

走私之路當然不順暢。警察開始找他,假藥販子盯上了他,正版藥公司董事恨透了他。為了明哲保身,程勇讓出代理權,拿着賣仿制藥攢下的第一桶金開了公司,當了小老闆。後來呂受益之死令他良心發現,重操舊業,不為賺錢,隻為贖罪救人,成了真正的救世主。
而在這部電影中處于對立階級的就是“似乎代表着正義的警察”與“似乎代表着罪惡的主角一夥”。
警察身為社會的守護者,本應該是維護人民的安全,保障國家公平的執法者。但是在這部電影中,他們保障的國家公平到底是對是錯?也許他們維護了法律,但是他們卻喪失了人情,沾染了無辜者的鮮血。
法與情,孰對孰錯?這似乎是一個千古難題。
而程勇一夥,他們身為社會底層的小市民,想過的生活是簡簡單單、無憂無慮的,但有的是家庭中的loser,有的又是身患重病的病人,他們追求的财與命,難道又能逃脫得了法律的束縛?
也許在這部電影中,本就沒有純粹的惡人,程勇一開始是為求财,但他走私換來的正版“格列甯”的确以低廉的價格,讓千千萬萬的白血病患者獲得了生命的延續,更在最後,幾乎是用自己的身家,無償的将藥送給了患者;

而那個賣假藥的“張長林”他的确是十惡不赦,但在最後,或許也被程勇的犧牲精神所感動,在警察的逼問下,依舊不吐露程勇的身份;
而那個看似是反派的瑞士制藥公司,正所謂“行有行規”,醫藥公司按照行業标準制定藥品的價格,醫藥代表也在盡職盡責的維護企業的利益,做着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都沒有錯。更何況,研發一款新藥的成本是高昂的,如果不能賺回成本,那麼以後碰上更嚴重的病,又有哪個公司會去研發呢?
至于其他人更不用多說了,他們都不是為了自己,或法或命,都是選擇了其中一個。
而在這部電影中,也出現了幾個意象,他們代表的層面各不相同。
首先是橘子,它在呂受益的手中出現多次,不論是在懇求程勇去印度走私的時候,還是在他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程勇來看望他的時候,他都會說:“吃個橘子吧。”
這個橘子在呂受益的手中代表的,正是活下去的信念與生命力的頑強。

其次是錦旗,記得片中在警察到程勇的店中搜查的時候,找到了很多副錦旗,這些都是白血病人送的,這裡就形成了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反差。在警察眼中的罪犯,卻是衆多病人眼中的救世主。
最後是口罩,不知道各位看官觀看電影時有沒有注意到呂受益第一次見到程勇就連摘三個口罩,這裡不隻是個笑點,也暗示了他決定孤注一擲,毫無保留的信任程勇;
病友們第一次見程勇也戴了口罩,是呂受益帶頭讓大家摘下口罩。後來當程勇宣布不再賣藥時,呂受益臨走時又把口罩戴上了,而呂受益死後,病友們面對程勇時也再次戴上了口罩,直到最後程勇因為販賣假藥入獄,十裡長街送藥神時,才把口罩摘下。
這個口罩在白血病人的心中代表着,正是毫無保留的信任,與看似光明的希望。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是國産電影中難得的佳作,其實對于這種反應人性與社會的電影,在韓國電影界比較出名,國産的電影中這種敏感題材太過少見了。
文牧野導演作為年輕一代的優秀導演之一,能夠拍出這樣的電影并且大獲成功,不得不說,這不僅是國産電影的福音,也是當代觀衆的福音,希望在未來,我們的國産電影能有更大的進步。
同樣的,電影中反應的藥價問題,國家在近幾年也在不斷的改善,如醫保等措施,為廣大醫療患者帶來了希望,相信我們的國家也會越來越好。

後記:雖然國産電影爛片層出不窮,但優秀的電影卻也不少,隻是像《我不是藥神》這樣廣為人知的不多,以後有機會我會給各位看官慢慢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