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呢,壹号來講一部經典的國外電影。

      1994年,這一年在電影史可以稱作是百花齊放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不論國内外都誕生了許多經典之作,國内有陽光燦爛的日子、活着等;國外有這個殺手不太冷、肖生克的救贖、低俗小說、阿甘正傳等等。

       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人将這些經典影片反複觀看,似乎每看一遍都能從中得到新的體會這或許就是經典電影的魅力吧。

       而在那一年,電影界最大的盛會,也是最大的榮譽,莫過于奧斯卡頒獎典禮。也就是在那一年,《阿甘正傳》成功的力壓《肖申克的救贖》與《低俗小說》,以壓倒性的優勢奪得了六項奧斯卡獎項,并奪得了那一年的美國本土票房冠軍。


...

       但是在很多年之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對94年的最佳影片提出了意義,因為《肖生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似乎被越來越多的人接納,并奉為神作,于是乎,兩者間到底誰優誰劣的争論,到今日也已經25年了。

       其實,兩部電影到底誰更優秀?我無法比較,因為不同的人看這兩部電影的感受是不同的,這兩部都是極為優秀之作,它們甚至于感染了千千萬萬的普通民衆,而這正是電影的本質意義,既然都做到這一點又有什麼好比較呢?

       那麼今天,我們就挑《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好好和大家講一講。

       “羽毛”,這是《阿甘正傳》在開頭和結尾都出現過的一個意象,但是這個意象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時至今日我也沒能确定的明白,這部電影中也沒有給出準确的答案,我隻能猜測一下:


...

      “羽毛”或許就像是人的生命一樣,每一片羽毛的出現,就像是一個新的生命降生在世界上,而随後這個羽毛随風飄蕩在廣袤的天空中就像是人生,永遠無法被預知,也永遠沒有定數這一說,不會知道它将掉落在哪裡。

       就像阿甘不會知道自己的智商隻有75,也不會知道自己能不停的奔跑下去,更不會知道他所珍愛的珍妮,會永遠的離他而去。

       亦或許這個“羽毛”像是從天使的翅膀上掉落下來一樣,而阿甘降臨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有缺陷,但卻是一個善良、勇敢、堅強奉獻彰顯着人性光輝的人,就像是掉落凡塵的天使一樣。

       總而言之,“羽毛”的意象我們也不用深究,權當是導演增添電影的色彩罷了。

       其實阿甘的故事,若是放到現在來說,情節不免有些俗套了,大緻來講就是一個先天缺陷的人,不放棄自己一直努力,終于成就了自身的光榮并且感染了許多普通人的勵志故事。


...

       這樣的情節在世界各地的各種影視作品中,十分的常見,但為什麼唯獨隻有《阿甘正傳》成為了代代人推崇的經典電影?

       我覺得原因就在于導演在電影中每個人物刻畫上的豐滿立體性,以及這部電影背後所要表達的格局之大,同時也是因為這部電影拍攝的時間很早,這個故事在當時的确不落俗套,感染了許多人。

       其實像這樣的故事,往往隻有主角一個人能夠被世人銘記,因為他的品格和經曆會讓人感動。但同樣的這也造成了這類故事過于空洞,老套,缺乏張力。

      而《阿甘正傳》不同,裡面有很多鮮明的人物,其中有阿甘的母親,這個偉大、堅強、閃耀着母性光輝的女人,獨自将阿甘撫養長大,在她得知阿甘智力有缺陷的時候,也絲毫沒有放棄他,為阿甘更是付出了許多;


...

少時珍妮

      有珍妮,這是阿甘喜歡了一輩子的女人,也是一個可憐的、追逐夢想的女人,她堕落、吸毒、跟人發生關系,但這一切都源自于她幼年時家庭的悲劇,長大後又被人欺騙,盡管如此,對于夢想,她是不言放棄的。對于阿甘,可能愛過他吧,因為阿甘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真誠待她的人了;

      有布巴,阿甘的戰友,一個典型的美國黑人,也是阿甘第一個真正的朋友,善良和忠實是他的本性,他的夢想是捕蝦,希望能在退伍之後,在自己的捕蝦船上自由的生活,但是最後的結局卻是戰死在了戰場上;

      噢,還有這位丹中尉,來自一個傳統的軍人世家。他是一名合格的軍人,雖然暴躁、倔強但不失善良,将國家的榮譽看的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他作為阿甘為數不多的朋友,最終也被阿甘美好的品質所感染。

       他們每一個都是這部電影中的人物,沒有太多的戲份,但卻讓觀衆耳熟能詳,也許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但卻能記得他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記得阿甘的母親曾經在他幼年時說過一句話:“人生就像是一盒口味各異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吃到的是什麼。”


...

       是的了,每一個人物就代表着不同口味的巧克力,而阿甘每次吃到的,盡管中間夾雜着幾塊苦澀,但大部分都是最甜、最甜的。或許這就是上天對于善良的人的恩賜。

       記得電影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越南戰場上,當阿甘的部隊遭受到敵方的襲擊,而他在自身已經安全的情況下,冒着槍林彈火,一次又一次的沖回戰場,将一個個受傷的戰友,救了回來。

       是的,他在“run”,不停地“run”!

       影片除了豐滿的人物,另外一個優秀的地方就是它背後的政治意義與思想格局。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本身,可以說是一個喜劇的故事,但其中也穿插着很多敏感的嚴肅的政治話題,雖然表達出來的方式不是一本正經,而是以稍微有些滑稽荒唐的手法,像放映幻燈片一樣,短暫而關鍵的穿插在阿甘的成長故事中,而阿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當于一個見證者,讓我們這些幾十年後的人們,也能夠知道這些曆史。

        貓王的出現、“擋校門”事件、總統遇刺、越南戰争、嬉皮士運動、水門事件、登陸月球、乒乓外交......還有很多其他事件,都被穿插在了這個電影裡,很好的再現了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美國的政治生活,這個電影的格局,不可謂不大。

        而整部電影的思想意義,也正是通過這段曆史,表現出當時美國社會的動蕩與發展,繁榮與衰敗在相互交融,誕生出了當時美國“垮掉的一代”和“沒有垮掉的一代”兩種不同人群的交融,構成了《阿甘正傳》的人物,同時也給予了觀衆思想的啟迪。

       理想、國家、善良、正直與不屈,正是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思想。


...

      在電影的後半段,阿甘經曆了年少受盡歧視的屈辱,也經曆了青年時的光榮,他變得成熟了,但心思卻還是那麼的單純。

      他是一個傻子,但他卻說:當個“傻子”真好,在他心中,沒有以前與未來,隻有現在他想做的事情,并努力把他做好,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麼美好與簡單。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不曾有千慮,仍可一得。阿甘就是這樣一個愚者,當他看到自己的母親死去的時候,看到珍妮死去的時候,看到布巴死去的時候,雖然傷心但不會恐懼,他隻是那麼默默的,靜靜的存在在這個世界。

      就像是天使一樣,坐在那個車站的座椅上,講述着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