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戰》拍了9部,重啟2次,橫跨42年。
不論電影好壞,幕後人員堅持拍到今天,這事已經是個奇迹了。
但也伴随争議。
它既要玩命留住經典,也得努力擁抱潮流。
它既要挺起大家風範,也得彎腰撿足票房。
話說得簡單,但真拍起來,《星戰》怎麼可能兩全呢?
當然不可能,請多厲害的導演和編劇也不可能。
它隻能選一條路走。
也許在決定被迪士尼收購的時候,《星戰》就提前寫好了答案。
——不再做上個時代的經典,而是做這個時代的爆款。

好看又好賣的電影,我們叫它“爆米花”電影。
然而,我看《星戰9》的體驗——
這簡直就是“大排檔”電影啊。
“饞這口的人,一點不比嫌它髒亂差的人少。”
我不是粉絲,以路人的視角看《星戰9》,真的很過瘾。

但路人看了,可能觀影效果更好
第一個原因,就是夠刺激。
我記得在首映禮上,主持人溫柔提醒:
“影片部分畫面有閃光效果,受光敏性癫痫症及其他光敏感影響的觀衆,可能會感到不适,敬請注意。”
話音剛落,現場有粉絲開始歡呼。
當時我一臉懵B,實在不知道這有啥可嗨的。
等看到海上光劍大戰那一幕的時候,我懂了。
波濤洶湧的海上漂着一艘絕望的船,同樣絕望的蕾伊(正女一)和凱洛·倫(反男一)開始光劍battle。

自古紅藍出CP,這兩個紮眼的熒光色,在一片無垠的灰調裡簡直是視覺利器。
憤怒的濤聲,調和着光劍刺耳的摩擦聲。
再配上一個絕美的大全景。
這誰能頂得住?
我嚴重懷疑《星戰》的團隊,在開會間隙瞥了一眼的《冰雪奇緣》的視覺。(也可能是倒過來哈)
要不然怎麼全把高潮動作戲放在大海上呢。(手動狗頭)

視覺刺激不止于光劍battle,《星戰9》全片足量添加了大場面動作戲,幾乎是從頭打到尾。
開場就是“速度與激情”
——芬恩和波為躲追兵,駕駛千年隼極限五連跳。
中場又來了“瘋狂麥克斯”
——蕾伊帶領一群人,開着極具異域風情的老式戰艦,在沙漠裡畫出完美弧線。
末尾魂穿“哈利波特”和“頭号玩家”
——大反派帕爾帕廷兩手閃電欲團滅衆人,萊雅公主召喚出反抗軍的同盟大軍迎戰。
困到想睡?無聊到想上廁所?
不存在的,這些狂轟亂炸的特效隻會讓你從頭爽到尾。

無高能,不《星戰》
說句可能會被打的糙話,《星戰》從根上就帶着點“家庭倫理劇”的基因。
但以往是莎翁式的,這次是“八點檔”式的。
更接地氣了,更狗血了。
這也是過瘾的第二個原因,狗血(褒義)。
今年年底,院線電影一連幾部都是小制作、小情節。
不是不好,而是太peace了。
《星戰9》上映的時間點很妙,因為我太需要這麼一部“百轉千回”的電影了。
愛情線、親情線、友情線,全線高能。

先炸我一筆的是女主蕾伊的身世。
被原力照拂,一路開挂,主角光環賽高,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無名女戰士。
沒什麼比“星戰楊超越”更吊人胃口的設定了吧。
還記得後傳首部曲——《星戰7》上映的時候,大家樂此不疲地猜着新女主的來曆。
絕地武士一家親?
——她可能是萊雅公主和本·索羅的女兒,凱倫·倫的姐姐或妹妹。
——她可能是歐比萬的女兒。
——她可能是盧克天行者的女兒。
如假包換的路人甲?
——她可能是女版阿納金,一個被童貞女生下來的“天選之女”。
沒想到這胃口一吊就是4年。

《星戰9》直接給了一個讓星戰粉集體高呼“我X!”的答案。
▼
▼
▼
她是大反派帕爾帕廷的孫女。
這感覺就像,有一天你告訴我白骨精是唐僧曾經抛棄的糟糠之妻。
這感覺就像,一路的芬芳,還有婆娑清波?
好一出年度大戲,讓我禁不住在影院鼓起了無聲掌。
再炸我一筆的是蕾伊的愛情線。
瑪麗蘇是什麼?傑克蘇是什麼?一生一人又是什麼?
這一切在《星戰9》面前都黯然失色。
誰看完不得說一句“Reylo是真的呢”?

▼
▼
▼
凱洛·倫在彌留之際吻了蕾伊
把自己殘存的生命傳給了她
我看電影的時候,甚至聽到了旁邊星戰粉嘴裡念出聲的“别啃别啃别啃”。
在全場期待值拉到最高的時候,王子和公主推翻一切倫理章法,逆天改命!
這狗血劇情也太好看了吧。

哪個大IP敢這麼拍呢?哪個拍了42年的系列電影敢玩這麼大的反轉?
《星戰》敢。
即使很多粉絲不能接受,這也是它冥冥之中的最優選擇。
這又回到了我開篇的觀點。
能盤活《星戰》的不是延續經典,而是打造新的爆款。
就像漫威那樣,成為網生一代的寵兒.

做這個世紀的王者
《星戰》很牛逼。
它暢銷全球,收益高達400億,讓奧巴馬在白宮記者會上點贊,讓北美導演們争着搶着拍梗緻敬。
它幾乎為後世所有科幻、漫改、超英電影繪好了藍本。
它将政治、文化、細膩的情感融進宇宙設定裡,成為太空片、科幻片的教科書。
《星戰》善用的埋梗、洗腦台詞、标志性動作,也幾乎是當下所有大制作電影的必備橋段。

因制作《星戰》起家的工業光魔,現在幾乎是好萊塢特效的代名詞。
盧卡斯影業在《星戰》上嘗試的IP化、實體周邊化,也成為打造影視商業帝國最成功的方式之一。
現在回過頭來看,《星戰》的成功,預寫了往後半個世紀的影視工業變遷。
但模式可以複制,精神内核卻不能。
《星戰》問世之初,導演渴望突破,好萊塢需要革命,年輕人期待被解放。
從人到環境,都預示着這部歌頌反叛精神電影的成功。
但在互聯網時代,一個幾乎可以通過技術消除所有距離的時代,反叛精神已經逐漸被人遺忘。

即使《星戰》做着好萊塢最好的特效,打着最值錢的IP,傳遞着最正确的觀念。
隻要它還壓在古老的曆史史詩,遙遠的宿命之下…
就依舊翻身乏術。
也許不破不立這四個字,就是迪士尼續寫後傳三部曲的價值。
《星球大戰:如何征服全宇宙》一書的結尾,記錄了盧卡斯在迪士尼公關視頻裡說過的一段話:
“我們有一大堆想法,還有角色、書籍和各種各樣的事情,我們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都能繼續制作《星球大戰》。”
也許有人覺得這麼拍《星戰》是毀了它。
但沒準在後世看來,這又是下一個奇迹的開始。
願原力與你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