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手機上觀看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父與女》,相信如果你恰巧也看過它,總有幾個畫面會深深觸動你内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父親與女兒訣别前,緊緊地抱着她,親吻她,放下她,劃着小船遠去……
女兒自此開始了漫長的一生的等待,人總是想等待會有結局,結局會精彩。
風吹起女兒的頭發,女兒倔強地逆風而行,她要去父親離去的地方等待父親歸來。
自行車的車輪在短片中重複出現,猶如時間的流逝。
“啪嗒啪嗒”下起雨,道路因雨水變得泥濘坎坷,女兒在雨水騎着自行車緩慢前行。
自行車由小變大,女兒從幼年到少女。
女兒有了男朋友,男孩載着女兒去父親離去的地方。
女兒有了男朋友陪伴,但整個屏幕上彌漫的依舊是女兒揮之不去的孤獨,那種孤獨感撲面而來……
女兒已為人母,看上去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孩子幸福快樂的嬉鬧玩耍,愈發襯托出女兒自小失去父親的不幸。
“父親啊,您什麼時候能歸來啊……您的外孫、外孫女都已慢慢長大……”
整部片子沒有文字、沒有對話,但每一個畫面你都懂,甚至女兒心裡想說的話你都想不自覺地替她喊出來!
歲月從來不會為哪一個人停留,女兒已到中年,她依舊會找個時間騎自行車到父親離去的地方等待。
時光流轉,一切似乎都在變,但女兒内心深處的孤獨沒有變,對父親的思念沒有變,日複一日的等待沒有變,風也過,雨也過,時間也過,等待成為女兒對父親最極緻的思念……
終于有一天,女兒老了,自行車似乎也老了,倒了扶,扶了倒,猶如女兒心中希望、破滅、再希望、再破滅……
女兒顧不得那麼多了,兀自地奔下河堤。
河水已變成灘塗,你瞬間會想到“滄海桑田愛不變”,女兒太渴望見到父親了……
那隻小船孤零零地擱淺在一片蘆葦叢中,如同一直在女兒心中擱淺的父愛。
女兒跨進去,靠着船舷躺下來,小船上似乎還存留着父親的氣息,女兒躺在那裡,猶如躺在父親溫暖、寬厚的懷抱裡……
“爸爸、爸爸,女兒來找您了!抱抱我吧、抱抱我吧……”
在幻夢中,女兒又回到了從前,父親站在不遠處,一如當年深情地凝望着她,在茫茫的雪地上,那一圈搖曳的蘆葦似乎變成一個家。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
父與女緊緊相擁,再也不能分開……
短短九分多鐘的短片卻是女兒等待的一生,孤獨感從未從她的心中消失,消失的那一刻就是她生命的終點。
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那些你以為所謂的童年缺愛造成的影響,往往隻是表面。它真正影響的是根植于一個人潛意識之中的根本性心理模式,和隻有經曆頓悟後、重新将自己的過去經曆串聯起來才能夠理解的那些'故事'”
隻有三個字可以改變這一切,就是“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