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冶/文 源于網絡/圖
吉蔔力的這部動畫并不是一貫的那種奇幻風格,它很寫實,童年的回憶、農村的生活、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成人之間的互動,種種都是生活裡真實發生的。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那個在職場裡打拼的女主角,普通着,掙紮着,她體會到的成人世界和都市生活的灰暗沉悶,也一如我們頹喪時的心情。她生長于都市,卻對農村有熱烈的向往,她真實地體驗過繁重的農村勞動,對那一切不是隻感到新奇而已,那種熱愛,似是發自骨子裡的。有人适合燈紅酒綠的大都市,有人願固守簡樸的鄉村,就這麼簡單。
女主角的這趟鄉下行,伴着小學五年級的記憶和那時的家人、同學,她時不時回想起一些細微的、但對以後的人生悄悄産生了重要影響的小事。11歲女孩子的細膩敏感,遇上人生中許多的第一次,像一顆小石子投入波心,漣漪泛起一圈又一圈。
在我們的年少時代,也一定有一個重要的時段,發生了一些事,然後就讓自己的人生故事有了不同的走向,直到我們成人、進入社會,回過頭來,還是能不斷地回想起那個特殊時期,有時候,做着一些事,年少的那個自己、那些人紛紛就跑了出來,繞在身邊無聲地喧鬧着,就像這電影裡的情景一般。
人會反思,也會驚訝那時年少的自己所想所做的不可思議,女主角近似出逃都市的鄉下之旅,又像解開心結和解答疑惑的尋覓之路,或許,脫離了庸常的忙碌的環境,她才能不斷地去回想,不斷地去發問吧。最終,釋然,做出改變。
她聯結着27歲現在這個俗事纏身的自己,和自己的童年,也聯結着都市和鄉村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影片白描般完整地展示了紅花收獲季節的繁瑣流程,勞動一點也不輕松,更不詩意,這就是日常的農村生活啊,回歸故土的年輕人有着對農村沒落的擔憂,也有着自己的追求,鄉村音樂是悠揚動聽的,鄉村的汗水和夢想也是。
我不由得想,在城市快速崛起的社會進程中,農村的沒落在哪裡都是一樣的,這種割裂、舍棄,讓人心生無奈和不舍,鄉村民謠還沒來得及唱響,就被掩埋了。可仍有不少人在努力着,在嘗試着用新的方式找回鄉村的田園牧歌,我在一篇文章裡看到一個作者說,也許未來的農村會有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一種是工業化的集約化的生産之路,一種是生活化的個性化的新型鄉村生活,這不無道理,大地的廣闊和生機,蘊含着活力,還有美,一定會有全新的面貌來留住舊的品格。
影片結尾,女主角突然做出的選擇在一般人看來很反常,讓人不解,但她的做法因此給觀者帶來一種沖擊:勇于面對自己的真實内心時,做出與世俗不同的選擇時,究竟意味着什麼?她看似沖動,但做出的又一定是自然形成的一種成熟行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隻是給出了一個很久以前就想要的答案。
在不同身份的交換中,在繁多場景的變幻裡,人會感到疑惑,便去探尋一個出路,去一次次返回最初審視自己,身後有時一直跟着跑着一群年少的孩子,又也許一個轉身就把他們抛下,看得清現在的自己了。
歲月的回響,鄉村的歌唱,緩慢而悠長,靜靜地聽着、吟着那節拍,走着屬于自己的步伐,安然,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