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最後一天。
影史最著名的怪獸之一,掀翻了電影市場。
上映1天17小時,票房就破了3億。
對,就是——
哥斯拉2:怪獸之王
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
既然要聊,肉叔就從頭開始說。
1954年,美國在比基尼島礁上秘密試爆了一顆氫彈。
一艘在附近海域捕撈的日本漁船受到核輻射影響,23名船員中陸續有人死亡。
消息爆出,日本舉國憤慨。
由此,爆發了激烈的反核運動。
被稱為“第五福龍丸事件”。
東寶電影公司制片人田中有幸大受影響,想以此為題材拍攝一部電影。
不斷構思、琢磨,他有了拍攝怪獸特攝片的想法。
他寫了一個企劃——
《來自海底兩萬裡的巨獸》。
這和哥斯拉沒半毛錢關系啊。
當然有。
《來自海底兩萬裡的巨獸》是給制作公司看的簡單拍攝計劃。
企劃通過以後就該正式定名。
導演和制片人糾結了很久。
這名字必須得威武霸氣,才能體現怪獸的強大。
就叫哥斯拉吧。
哈?就這麼随便定了。
當然不是。
這名字可有點意思。
據說是把猩猩(日語念哥力拉)和鲸(酷吉拉)的發音組合在一起得來,因為猩猩和鲸魚分别是陸地、海洋裡力大無窮的生物。
中文哥斯拉是根據英文的發音再翻譯的
哥斯拉誕生之初就籠罩在核武器的陰影中。
54版的哥斯拉是一隻史前恐龍,受核輻射的影響成為一隻恐怖的巨獸。
無論是它的外形還是破壞力,都讓人想起原子彈。
日本是唯一受過原子彈攻擊的國家,對核武有痛苦的記憶。
美國的核武器試驗又加重了日本人對核武的恐懼。
這種恐懼的具現化身就是哥斯拉。
其誕生之初,就是人類世界的毀滅者。
1954年11月,電影《哥斯拉》上映。
影片在日本觀影人次達961萬,票房1.6億日元。
在日本開啟了怪獸片的拍攝風潮。
之後,陸續上映的幾部哥斯拉電影,哥斯拉都以邪惡怪獸,毀滅世界的形象登場。
1955年上映的《哥斯拉的反擊》
直到10年後,哥斯拉的形象才有了轉變。
在哥斯拉電影上映十周年紀念作——《三大怪獸 地球最大決戰》。
在電影裡哥斯拉不再是毀滅者。
相反,還和其他怪獸一起保護地球。
核武的傷痛記憶慢慢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娛樂需求。
哥斯拉電影的娛樂性越來越強,逐漸向低齡子供向發展。
為了迎合市場,哥斯拉的形象越來越正面。
最後,成了地球的保護者。
《哥斯拉對黑斯拉》,哥斯拉和人類一起打敗怪獸黑斯拉
在以後的40年間,哥斯拉電影不斷重啟,翻拍。
陸續有20多部電影上映。
這些電影也奠定了哥斯拉怪獸王者的地位。
它成了日本乃至世界的流行文化符号。
2015年,哥斯拉成為日本新宿觀光大使
好萊塢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香饽饽。
1998年,美國版《哥斯拉》來了。
世界級IP+頂級特效+名導愛默裡奇(代表作:獨立日)。
感覺很穩。
沒想到,栽了。
IMBD評分5.3,及格線都不到。
粉絲們不買賬。
這版哥斯拉是一隻受核輻射影響變異的蜥蜴。
而且一點都不“哥斯拉”。
通俗地說就是,不夠強大。
“蜥蜴怪”不光被人類打得抱頭鼠竄,最後死得也不夠“壯烈”。
就幾架戰鬥機,幾發導彈,搞定收工。
重頭戲來了。
2014年,美國傳奇影業重啟哥斯拉電影。
哥斯拉又一次變身。
它不再是象征核恐懼的怪獸,也不是人類守護者。
導演剔除了哥斯拉的善惡立場,把它還原成一個真正的史前怪獸。
它以核輻射為食物,深藏于地心世界。
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環境,獵殺其他怪獸。
在舊金山和另外兩頭怪獸展開大戰。
三隻怪獸,一頓猛捶,捶出超5億美元票房。
這也加大了傳奇影業的野心。
他們不滿足于哥斯拉。
還要更多怪獸。
《哥斯拉2》就是怪獸大混戰。
全片就一個目的,這個目的也達成了。
那就是讓你一直處于興奮狀态,忍不住想大聲喊“卧槽”。
就一個字:爽。
《哥斯拉2》用更多怪獸,更宏大的場面,更精彩的大戰,刺激你的眼球,不斷往你身體裡注射興奮劑。
全片光露臉的怪獸就有8隻。
除了哥斯拉,有名有姓的還有3隻。
摩斯拉
栖息在中國雲南的密林。
它的生長過程類似于蝴蝶。
被發現時還是蛹的狀态,随後幼蟲破蛹而出在瀑布結繭。
當它化繭成蝶,舒展開巨大的翅膀,閃耀着熒光。
那狀态,美炸了。
用“美”來形容一隻怪獸。
對,再合适不過。
和其他怪獸不同。
摩斯拉性格溫和,不會主動破壞。
它還有治療傷痛的能力。
而且它還是唯一一隻雌性怪獸。
被稱為“怪獸女王”。
拉頓
栖息在墨西哥一座火山内,樣子就像遠古翼龍。
身體極耐高溫,可以在火山岩漿裡生活。
飛行速度極快,超過戰鬥機。飛行時刮起的強風有巨大的破壞力。
零号怪獸基多拉
三頭巨龍。
它是哥斯拉的宿敵,外星球來的巨獸。
擁有制造風暴的能力,還能噴射閃電一樣的光束。
而且再生能力極強,頭斷了還能重生。
更恐怖的是,它可以召喚其他沉睡的怪獸。
這些怪獸互不相讓,遇見就是一場大戰。
電影裡不僅有一對一單挑,還有2打2的群毆。
戰場還包含海、陸、空。
把怪獸大戰做到極緻。
拉頓剛出場,先是差點團滅美國空軍。
然後和基多拉在空中一場大戰。
《哥斯拉2》讓觀衆看爽,還在于它很直接,一點也不遮遮掩掩。
其他怪獸電影是怎樣的?
鋪墊良久,才能看到怪獸的一鱗半爪。
就跟前作比較吧。
第一隻怪獸穆托出現,已經過了40分鐘。
怪獸大戰呢?
在影片最後的半個小時才上演。
與此相對,《哥斯拉2》簡直是迫不及待。
迫不及待地想把怪獸搬出來。
影片開頭,還沒過10分鐘,摩斯拉的幼蟲就已露臉。
第一場怪獸大戰。
哥斯拉到南極,對戰剛剛蘇醒的基多拉。
冰天雪地,狂風呼嘯。
三頭巨龍噴射金色電束,哥斯拉背脊發着藍光,口中噴射出藍色光焰。
而此時,離影片開始還沒超過30分鐘。
電影就像在說:想看怪獸?好,給你看個夠。
仿佛可以看見主創人員在大銀幕後面有恃無恐的嘚瑟笑臉。
對,他們确實有恃無恐。
因為《哥斯拉2》特效不僅震撼,而且把人抓進了怪獸世界。
要達到這種效果,重點不在大,而在小。
什麼意思?
大場景可以震撼人,讓你的心跳砰砰砰加速。比如,露出怪獸全貌。
但是要抓住人,讓人沉浸,反而需要細節。
一張動圖就可以說明。
在遠處看一百次哥斯拉大戰基多拉,也沒有被基多拉盯着讓人膽顫心驚。
這種細節,就是揪住你的心,讓你的心跳停止。
在心跳反複地加速、停止之間,人的精神狀态已經完全融進了電影營造的世界。
但。
如果你讓肉叔說,這是一部優秀的商業電影嗎?
肉叔覺得電影離優秀還有一段距離。
《哥斯拉2》全力關注在怪獸大戰的特效上,故事卻不夠精彩。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第一部之後5年。
帝王組織的艾瑪博士研發出了一種機器。
這種機器發出的聲音能夠和怪獸交流。
她和生物恐怖分子合作。
在南極,喚醒了被冰封的基多拉。
巨獸出籠,曾經的同事戰友,被咬碎、撕裂。
連丈夫也差點慘死。
但,她仍然誘使基多拉發動進攻。
理由荒唐可笑。
釋放怪獸是為了人類生存。
這什麼鬼?
她認為人類毫無節制地發展已經影響到未來,如此下去,必将走向末路。
為了平衡,必須讓怪獸大鬧一番。
這個理由熟不熟悉?
嗯,和某霸的想法不謀而合。
和政府相比,這是一種更隐秘的傲慢。
政府直接殺死怪獸,是因為恐懼,但恐懼中是留有幾分敬畏的。
艾瑪卻妄圖控制。
控制是十足的征服,對自己極端自信,就是狂妄。
結果呢?
基多拉無人能擋,喚醒了全世界各地沉睡的怪獸。
正是這種傲慢,讓人類世界陷入水深火熱之地。
與之相對,是帝王組織的芹澤博士。
一直對怪獸懷有深深的敬畏,特别是對哥斯拉。
為了治愈重傷的哥斯拉,不惜走進有強輻射的哥斯拉巢穴。
故事實在不怎麼樣。
主角一家每次出現都讓人想爆捶;
怪獸沉睡地那麼重要的地方,反派進進出出就是那麼容易;
電影裡那麼多角色,就沒幾個有用的。
算了。
在這樣一部視覺特效大片裡,追求深度的内涵。
沒必要,也沒有。
《哥斯拉2》作為一部娛樂性的特效大片,已經足夠讓人吃上一桶爆米花。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
哥斯拉(或者說怪獸)的形象又有些改變。
如果說前作裡的哥斯拉有自然的象征。
這裡的哥斯拉有類似神一樣的地位。
一個細節。
基多拉和十字架,把怪獸和宗教神話聯系在一起。
末世一般的場景,就像神的懲罰。
針對這一場景,導演在接受采訪時說:
我們确實把這些怪獸描繪成了神,它們是先于基督教存在的遠古巨神。
還有。
芹澤博士帶着核彈魚雷,步入哥斯拉的巢穴。
背景是流動炙熱的岩漿,芹澤一步一步登上階梯。
這場景宛如朝聖。
芹澤顫巍巍的手撫摸上哥斯拉粗糙的皮膚,說:
再見,吾友。
跟世界做了最後的告别。
我們站在頂端太久。
面對那些強大的,不能戰勝的生物,能說出,吾友。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是沒有這種怪獸的(至少沒發現)。
其實,我們人類更類似于哥斯拉的角色。
在自然界中,沒有生物能夠和人類抗衡。
那麼面對那些更弱小的群體,伸出手來觸摸我們的時候。
我們能不能回應以:吾友?
編輯: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