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是枝裕和的電影。

因為它非常的渾然天成,而且情緒很飽滿,它就像是把壓抑了很久的話,終于說出來了的那種感覺。

那麼這個壓抑許久的話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影片最後,男主角良多說的那一句話,他說:我這個人啊,總是慢一拍。

...

其實是枝裕和在寫這個劇本之前,他最先想到的,就是這句話:人生路上,總是慢一拍。

在整個故事還不是很清晰的時候,他就有一個執念,就是無論如何,都要讓主人公在最後說出這句話。

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他對自己人生的一個感悟。

而這個感悟,就源自于他對死去的母親的一份懷念。

是枝裕和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他和母親一起吃飯,兩個人約在餐館。

結果全程母子倆也沒聊什麼正經話。他就聽着母親一直在抱怨,說這個飯太貴啦,肉也不如原來給得多。

就這麼,很倉促地吃了一頓飯,兩個人就分别了。

在走的時候,是枝裕和就看着母親越來越小的背影,他就突然冒出一個念頭:說不定啊,這是最後一次和母親一起吃飯了。

結果沒想到,一念成谶。

沒過多久,母親就真的去世了。

所以是枝裕和他一直有一個遺憾,就是直到母親去世,都沒能為她做點什麼。

那麼帶着這種遺憾,他就投入了《步履不停》的創作。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實際是在用這部電影為母親“服喪”。

雖然說《步履不停》這部電影的底色是很悲傷的。但是枝裕和他無意去消費這種悲傷,反而,他更願意去呈現的,是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哪怕有很多心結,很多矛盾,但是依然充滿生機的那些生活瞬間。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來看《步履不停》的片頭。

我們來感受一下,是枝裕和是怎麼在一開場,就瞬間把我們帶入到一個生活氛圍裡的。

——請先看視頻,再看後面的拉片——


《步履不停》片頭 #迷你拉片室#

這段一上來呢,聲音先于畫面出現,對吧,很明顯,是削皮的聲音。

在氛圍營造上,其實聲音是比畫面效率更高的。

你一聽削皮的聲音,立馬特别日常的那個感覺就出來了。

這時候,畫面淡入,一個特寫鏡頭,拍母女倆在那兒削皮。

...

一邊做飯呢,這母女倆還在聊天。也是特别日常的對話。

母親在傳授廚藝給這個女兒,結果這女兒說,無所謂啦,我們家那位吃快餐長大的,對食物沒那麼挑剔。

這一下兒也把一會兒要出場的這個人物——女兒的丈夫,把他很不講究的形象也給帶出來了,對吧,言談之間,很自然。

而且,随着兩人聊天呢,鏡頭也自然地切換到了一個中景,把整個廚房的空間展示給我們,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

這時候你注意畫面左上角,還帶上了時間,告訴你現在是什麼時候,這都特别特别自然。沒有說,我為了交代一個信息我去拍一個鏡頭,沒有。

是枝裕和的鏡頭,都不是為了交代信息,而是為了用大量的細節來如實地呈現生活。

好,那麼接下來誰出現了?

就是片中的這位老父親,他是以一個背影登場的。

而且随着父親這個第三人的登場,導演很自然地換了一個方向,繼續來拍這對母女的談話,這樣呢,也豐富了拍攝的角度。

...

那麼在父親出現的這個鏡頭裡,其實還有一個瞬間很重要,就是下面這個畫面。

...

這個畫面是很典型的,所謂“牢籠式”的構圖。很多電影都會用到。

那麼用在這個父親身上,再配合上他的背影,就一下兒把這個人物的處境,給拍出來了。

什麼處境呢?

就是那種沉默的、孤獨的,跟大家有點格格不入的那個感覺。瞬間就出來了。

...

...

這點兒我再多說兩句。

在這個日式結構的建築裡,因為棱和框是特别多的,所以非常容易出現這種“牢籠式”的構圖。

但是你注意,是枝裕和在拍其他人物的時候,他都在刻意避免這種構圖的出現,唯獨在拍父親的時候,他大量使用了這個構圖。

這就是是枝裕和在用空間調度來暗寫人物的處境。

回到片頭,之後呢,這位父親來到大街上,和鄰居的一個老太太有一段對話,兩個人就聊起了生死的這個話題。

...

這個情節呢,也不是随便來的。

一方面,它是一個伏筆,因為影片最後,這個老太太她真的犯了心髒病,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情節。

另外一方面呢,這場戲也是是枝裕和在給我們看,這位父親,他在面對外人的時候,他其實是很和藹可親的一個人,但是面對家人,他立馬又恢複了一個嚴父的形象。

這種對比,也是很真實的。

想想我們每個人好像都是這樣,面對外人的時候往往比面對家人要顯得更有耐心,也更和善。

再往後呢,這個父親就開始在街上行走,而且那段很經典的主題音樂,也響起來了。

下面幾個鏡頭,就是是枝裕和,換了幾個不同的角度,來拍這位父親走路。

...

...

...

...

景别不一樣,走的方向也不同。

前後、左右、高低,都涉及到了。

這其實就是在扣題: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父親的這個行走,其實就隐喻着人生路上總有兜兜轉轉、高低起伏,但你還是要走下去。

...

...

而且,在這個行走的過程中,是枝裕和還特意交叉剪輯了一些做飯的畫面。

這也就使得“人生路”的這個隐喻,變得更完滿了,無非就是吃飯加行走。

...

之後,當父親來到這個階梯。

這個階梯也是片中特别重要的一個場景,後面還會反複出現很多次。

是枝裕和在這裡特意安排了一個年輕人,從這個父親身邊跑過去,超過他,這很明顯,是一種代際更叠的一個象征。

再往後,出現了很特别的一幕。

我們來看下面這個畫面。

...

這一幕有什麼特别的呢?

你注意和之前父親行走的那些鏡頭比,你可以回看我剛才放的那幾張圖。

你發現有什麼區别嗎?

這裡是枝裕和換了一個鏡頭來拍。

之前在拍父親行走的時候,他用的基本上是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的特性,就是它能把景深拍得很清晰,你看之前的幾張圖,人物和身邊的空間都是非常清晰的。

那麼到了剛才這一幕,鏡頭變了,變成一個淺焦攝影了,你看畫面中,父親是清晰的,但背景變虛了。

這就帶來了一個效果,就是人物突然和周圍的世界,産生了一個疏離的感覺。

那為什麼到這兒,父親突然變得不一樣了呢?

在緊接着,下一個鏡頭裡,是枝裕和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

那因為什麼呢?

因為父親看到了大海。

而正是這片海,給他帶來了不同的心境。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這個電影,看到這裡,你不會明白這背後的深意。

但是當你看到後邊,你就明白了。

這個父親他最疼愛的大兒子,在15年前,為了救人,溺死在了海裡。

所以這片海,對于父親來說,是一個不敢觸碰的傷口。

他可能每天遛彎的時候,都會走到這兒,但也隻是遠遠地看一看,他不敢過去。

而是枝裕和用淺焦拍攝,其實就是在呈現這種不敢靠近的這種心境。

而且啊,還有一個細節,你結合在一起看也挺有意思的。

就是你看是枝裕和在拍父親行走的時候,他都拍了哪些方向,你看上面涉及行走的這五張圖。

有向前走的,有朝着鏡頭走的,也就是向後走的,有向左走的,有向右走的,在台階上呢,也有向下走的。

那唯獨沒有什麼?沒有向上走。

當然你可以理解為,這個父親的人生已經在走下坡路了,他沒有上升的空間了。

但另一方面,他有沒有向上走的機會呢?

其實是有的。

就是那個過街天橋,他如果要去看那片海的話,他必須要走那個天橋才能過去。

可是呢,因為兒子的死,他沒辦法過去。

對吧,你把這些結合在一起,你就會得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表達,就是:當大兒子死去後,這個父親的人生就陷入了徹底的消沉,就急轉直下,無法再向上了。

當然你會說,這很可能是巧合,是枝裕和他也沒想這麼多。

但我們看電影呢,其實不是玩讀心術,不是猜導演怎麼想的,而是從這個電影的文本裡,我們盡可能挖掘更多的細節,這才是看電影的樂趣。

那講到這兒,這個片頭我們算是分析完了。

你看這一整段,它既把生活拍得有滋有味,同時,它還埋下了伏筆,表達了主題,對吧,信息量極其豐富。

這就是是枝裕和厲害的地方。他的電影看似雲淡風輕,實際暗藏玄機。



本文節選自——直播節目《迷你拉片室》第5期:是枝裕和專題——如何拍出生動的日常?

掃描下方二維碼,可收聽完整版:

...

加我微信:philaro。邀你入群,和聽友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