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很奇怪,當一個人在現實中被邀請來場旅行時,他(她)在欣然接受的同時,第一想到的大概會是旅途中千萬别出什麼差錯和麻煩,但求一路詩情畫意足以;可到了電影裡呢,情況完全相反了:觀衆恨不得角色出點事兒,還得是大事!至于電影裡的美景和詩情嗎,呵呵!估計那都是睡點!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在中國上映一個多周的美國電影《星際探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低分、低票房、低熱點、低口碑)。究其原因,是陣容的問題嗎?我看未必——布拉德·皮特、湯米·李·瓊斯、魯絲·内伽的加入足以說明拍者的重視度了;是宣傳的問題嗎?我看也未必,至少宣發還知道把“布拉德·皮特”、“威尼斯電影節”的旗号打在海報最顯眼的地方;那麼是電影很“爛”嗎?看完電影和本人闡述後大家自做評價吧!
(注:1、本文涉劇透,未看片者請慎重閱讀;2、本文将借另外兩部科幻片《星際穿越》、《銀翼殺手2049》作比較,通覽三片有助于對比學習與思考)

一、為什麼要拿《星際穿越》、《銀翼殺手2049》與此片作比較
拿《星際探索》、《星際穿越》、《銀翼殺手2049》做比較是因為:它們都是科幻題材;都是2010後拍攝的電影(拍攝技術在一個時代水準上);都是美式的(美國元素占主導);三片所表現出來的風格以及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的(具有各領域的太表型)。

▲《銀翼殺手2049》劇照
談這類電影“價值觀”又有什麼意義呢?那完全取決于到底科幻是為創作者闡述思想服務的,還是科幻是為電影受衆群口味服務的。從這點來講三部電影其實很明顯了:《星際穿越》通篇都在跟你談犧牲、愛、拯救(樹立價值觀);

▲《星際穿越》劇照
《銀翼殺手2049》通篇色調都是陰暗、潮濕、壓抑(反價值觀);而最後一部《星際探索》則是夾在兩部電影中間産生了一種左右為難的焦慮感與孤獨感。

▲《星際迷航》劇照
這種“焦慮感”貫穿于全片,通過各個電影構成元素展現出來。
帶着以上認識,我們繼續往下看——
二、《星際探索》的叙述方式
如果把《星際穿越》比喻成暢銷長篇小說,那麼《星際探索》篇幅不及它一小半;與《銀翼殺手2049》的拍攝規模比起來就更不用說了,《星際探索》又更像是個千字散文。
然而一篇精緻的散文和一部恢弘的長篇小說是沒有可比性的,我們不能因為一部科幻電影口味淡成本低就說其不好。《星際探索》的第一魅力在于它的散文詩化色彩,這種色彩又是通過叙述方式表現出來的——

電影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旁白音叙述。注意散文的特點:它是夾叙夾議(叙事、抒情揉合在一起)的。電影通篇的畫面也是與這種散文概念吻合的,它會在叙事中時不時停下來讓你欣賞一下人物周邊的環境,讓你感受一下人物的内心情緒(這真的有點像一場從地球到天王星的旅行)。




▲《星際探索》劇照
非但畫面如此,電影的剪輯、色調、音效、配樂,甚至鏡頭的升格都在吻合這種散文式的叙述風格、吻合畫外的旁白情緒。
這種電影拍攝概念在《銀翼殺手2049》上也體現無疑,即便此片中沒有了旁白,但散文詩化色彩猶在。(同類電影最極緻的要數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了)


▲《星際探索》劇照(這種空鏡頭早在《2001太空漫遊》中就出現很多)
這種概念在《星際穿越》中就大大弱化了,當然這跟導演風格以及把控節奏的能力有關,但我認為那更多的是一種市場考量:顯然,大衆在科幻片中想要得到的可不是什麼路上的詩情畫意,更不是什麼劇院裡的“詠歎調”,他們要的是“阿凡達式的”奇幻養眼,要的是“變形金剛式的”直觀刺激,要的是的士高般辨識度較高的重音節奏。


▲《星際穿越》劇照
然而,《星際探索》在散文式的叙述基礎上又蒙上一層“焦慮”,那對票房更是雪上加霜了!
三、《星際探索》的焦慮、悲觀情緒
《星際探索》電影從開端就已經奠定通篇“焦慮”與“悲觀”的情緒了,我們重點來看導演是怎樣用視覺、聽覺、蒙太奇将這種情緒植入觀衆意識中的:
注意電影中羅伊的妻子這個角色,她每次出場超不過幾秒鐘,甚至連句台詞都沒有,然而她卻是造成整部電影人物“焦慮情緒”的源頭——

作為親情的象征,她是羅伊離開地球的顧慮,她是人類探索宇宙的牽絆,“她”對人類探索宇宙、尋找外星人起的是反作用,在電影中自始至終是不可調和的産物(這點在電影中多次被着重提出,導演觀點非常明晰)。換句話說:“她”與“太空探索”是完全對立的!(另一個親人:羅伊的父親,他站在羅伊的另一邊,與妻子形成對立對稱,是劇中的反例)

相比而言,諾蘭的《星際穿越》中的“她”(是宇航員的女兒)即便也在阻止家人離開,也在局部充當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絆腳石,但導演卻在結局戲劇化地用不切實際的“大團圓”彌補了這個現實中的硬傷——他讓曾經充當絆腳石的女兒最終也成了科學家,理解了父親的一片苦心,讓曾經一意孤行的父親的犧牲最終得到了回報,讓他又找回了家人。


▲《星際穿越》劇照
我們暫且不提兩部電影背後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态,這種情節設置産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一個是未知、虛無與無謂犧牲下産生的焦慮與悲觀,這是人類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另一個是不切實際的隻能在電影中意淫出來的對科學和宇宙迷信般的樂觀。
可以說《星際探索》是一部對科學、宇宙探索提出批判質疑的悲觀性的電影,而《星際穿越》則是在徹頭徹尾地宣揚一種美國式的價值觀!


▲《星際穿越》劇照
《銀翼殺手2049》在焦慮悲觀情緒上展現的更極緻一點,但它情緒最終引向的地方不是《星際探索》中親情與科學的對立上了,而是充滿社會性的階級與反抗上,不在話下。


▲《銀翼殺手2049》劇照
回頭再看《星際探索》,如果我們能抱着欣賞一篇抒情散文的心态把電影看下去,同時能用批判的眼光感受電影的焦慮、悲觀情緒,那麼我們接下來再理性地尋找下整個電影故事的“節奏”——
四、《星際探索》的故事線節奏
《星際探索》整部電影的節奏是隐藏在焦慮悲觀情緒下的,換句話說:要縷清電影的節奏線,首先我們要看清焦慮悲觀的情緒線。
而連接在焦慮悲觀兩端的是什麼呢?其實說白是兩樣東西:“星際探索”與“親情”。
前文說到,這兩樣東西在電影中是對立的。很明顯:
電影一上來是倒向“星際探索”這一邊的,劇中前端大部分情節都在贊揚羅伊父子倆的探索精神以及光輝業績,在這裡“親情”是作為“探索精神”的阻力出現的。

而到了電影結尾呢?顯然:父子分道揚镳,電影倒向了人類親情的一邊(當然,這裡的親情俨然已上升到了整個人類的親情上),科學與星際探索成了反面的阻力。


▼講到這,我們可以為整部電影的框架做一個大的節奏概括了:
樹立星際探索——質疑星際探索——反星際探索
而串接這個大框架的便是焦慮、悲觀的情緒以及“虛無的内容”。
▼根據這個大的節奏框架我們還能歸納出一個更細的情緒節奏框架:
憧憬——焦慮——恐懼——憤怒——反抗——絕望——決裂
▼與這個情緒節奏框架對應的情節分别是:
1、憧憬:開端逃生的戲
2、焦慮:妻子出現
3、恐懼:不斷犧牲的人與那隻“猴子”的出現
4、憤怒:被政府利用後抛棄
5、反抗:強行登船
6、絕望:見到父親後
7、決裂:在太空中剪斷與父親的連線

很多人評價這部電影庸俗,他們大概指的是“兒子尋找父親”的這個俗套的故事線設置,但如果你能縷清這些節奏與情緒的線,再回頭看“兒子尋找父親”的故事,那可就不簡單俗套了!
順便提一下《銀翼殺手2049》,它在情緒和色調上有很多跟《星際探索》相似的地方,但從故事的節奏框架上來講,兩者就大相徑庭了,原因很簡單:《銀翼殺手2049》在大框架上融進了“偵破懸疑”的線,而後者弱化舍棄了這條線,


▲《銀翼殺手2049》劇照
從這個角度來講,《星際探索》更“文藝”了!
五、結語
在看《星際探索》前,我曾擔心這是一部《地心引力》、《火星救援》那種俗套美國大片式的電影,然而,電影通篇那種散文式的視聽感卻讓人如醉地飄向了另一種焦慮的美感之中。
當然這種松散的内容與焦慮的情緒是主流大衆看電影一個很難逾越的坎,結尾非大團圓式的乏味結局更是激怒了很多“專業先生”。
可這又何妨呢!現實不就這樣嗎:當大家都陷入到一種狂熱的科技智能迷信中時,那些為此感到焦慮并質疑的少數人,通常不都是被冠上有病名号的嗎!
這是不是也算“《星際探索》在中國為什麼會撲街”這個問題的一種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