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17:50-19:38

????《棒!少年》

在FIRST的時候就想看的一部紀錄片,忙裡偷閑,排除萬難,戰戰兢兢風塵仆仆地終于進入了電影院。

紀念第一次看院線紀錄片。

猝不及防地就結束了,一開始還一頭霧水,回頭在腦海裡重新把影片乃至每個細節都放映了一遍,隻覺得後勁兒很大。

如果說《少年時代》是一部紀錄片風格的電影,那麼《棒!少年》則是一部電影風格的紀錄片。幾乎沒有旁白,更多地是鏡頭直白地表達;觀影門檻較低,沒有複雜的體育規則的幹擾,“劇情”主線非常清晰,節奏把握比較好,有快有慢,整體是符合體育風格的快節奏(不過缺點是時間線不太明确,我看的時候沒太能跟得上)

很喜歡主題定位,不是“燃”,而是“救贖”與“治愈”,導演沒有用太多鏡頭表達訓練的苦,而是用大篇幅來呈現生活的苦,成長的痛,整部片的基調很沉重,這一點是它stand out的地方,幸好沒有拍出雞湯或是熱血的基調,這都快成體育作品的“通病”了;也幸好不是另一部變形記。

這是一部現實意義超出藝術價值的紀錄片。

“大家好,我叫馬虎,來自十字路口。走丢了,然後就被棒球愛心基地撿到了。”這句話在看的時候并沒有多做深思甚至還有些不明所以,回想起來才意識到虎子外表吊兒郎當下内心的成熟,頓時一陣心酸。表面上讨厭基地的虎子,内心是非常感激強棒的。

要強的虎子幾乎在紀錄片的每一幕都在落淚(眼睛真的很有感染力)。小霸王的外表下是異常敏感的内心。從小對于母愛和父愛的缺失導緻他内心一直渴望得到别人特别的關注,卻不知道正确的表達方式。

雖然小雙與虎子是性格完全相反的兩個人,但是他們似乎有着高度相似的原生家庭,小雙也從小活在“自己被抛棄”的不安之中,自卑的性格讓他對所有事情都小心翼翼;不得不挑起大梁,即使受傷了也得帶傷上場,是整個球隊力量的頂梁柱。

他們沒有其他任何選擇,隻有在棒球殺出一條血路,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其他三條都被堵住了,這是他們唯一的出口。

他們在如此小的年紀背負了如此多的人生之苦。

當翻譯在美國人面前說出這是由貧困孩子組成的球隊時,全場都鼓起了掌,這一幕真的太感人了,真的為他們感到驕傲,此刻不論輸赢,他們站在這裡,已經是最最最有力的對命運的本壘打。

想起了之前高三在《環球人物》上看到的在海南的一支由teenage girls組成的足球隊,似乎也全是來自貧困家庭,教練和體育也确确實實地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教練和少年們的關系如父如子,太好哭了,他們不幸,卻又是幸運的,不幸于出身,卻又幸于遇到了這群如親生父親般不離不棄的教練們。被抛棄,卻又被撿起來。不僅教他們生存的技能,還給了他們生存的意義、教他們做人。

幕後的虎子成長了很多很多,現在已經15歲了,跟剛進入球隊時的虎子判若兩人,謙遜低調、善良友愛,懂事得讓人心疼,棱角被磨平,但那種與生俱來的鋒芒卻從未消失。

從一開始動不動打架鬥毆、吃粉筆、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暴戾,到後來知道安慰小雙蹲在地上雙手捧着漢堡叫小雙老大,到現在“捧着帽子在一旁站的筆直”,

他們都在這裡得到了救贖與治愈。

特别喜歡一句短評:“小雙是騎士,馬虎是詩人。”

...

“如果我沒有打棒球,我就是個流氓。”影片一開始教練的這句話不僅映射了虎子,也似乎也映射了球隊的所有人的人生。

他們都在不同階段自暴自棄過,不過在命運的感召下,在教練們的循循善誘和不離不棄的溫柔關懷下,最終都勇敢地奔向未來。

虎子在未來一定要再打到美國去啊,小雙也要加油,勇敢地面對自己。

小朋友們都要好好地生活下去,熱烈地擁抱這個世界。

師爺和教練們一定都要長命百歲呀。

(最後吐槽一下,運氣不太好身邊坐了一對素質不太好的母子,全程一直在講話吃東西手機不靜音還接電話,幹擾很嚴重,母親示範作用非常消極,觀影體驗很不好,希望大家在影院看電影的時候盡量不要吃東西說話幹擾到别人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