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某一天腦中突然回顧《巴克·亞羅》,聯想起之前看到《有多少人能活到這部短片結束》的宇宙科普“短”片,裡面有說世界上有很多個宇宙,我們身處的隻是其中一個,有些宇宙衰敗且消失得快,有些衰敗得慢。(以下涉及劇透)在《巴克·亞羅》的最後就有一個這麼類似的場景。但不管是在哪個宇宙,最終都會迎來終結。
他們是人,那麼像人,卻又不是人,隻是人的“附屬品”。這個世界是否有神,在這部動漫中很巧妙地并未給出明确答案,因為真實世界中,我們也确實無法知曉。他們所以為的“神”,也隻是人,那個孩子,它是“神”,卻又不是“神”,隻是一種對于他們來說,更高級形式的生命體罷了。
整個劇情主線,人物與牆的關系就完全呈現了我們與現實中物質世界的關系,曾經天空對于我們來說是一道牆,以前大家都想沖破這道牆跑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以前有這道牆的時候,我們相信轉世or死後的世界,當這道牆被沖破之後,就有了《有多少人能活到這部短片結束》的短片,了解到宇宙的終結。(所以我有時候真的很讨厭把唯物主義一股腦地灌輸到腦子裡)
編劇在最後把你的希望打碎,又重建。
在知曉終極的真相後,男主一行人仍然選擇前行,算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接受自己的命運,特别像《漂流少年》的希,還有《龍的牙醫》裡的諸位牙醫,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以相似的态度讨論共同的話題。
編劇無疑是極度樂天的,才能把這麼悲傷的事拍得這麼好笑且豁達。但也許是在極度悲觀後從悲觀裡爬出來找樂觀。
另外,這部番大概也提供了一種解決現實世界沖突的方法論,一個陳詞濫調的方法論:“一緻對外”,或者,“一個共同的目标”,或者最本質的,“人類的求知欲”。
在幾百年的戰争,因為一個外牆,因為對牆外世界的求知欲,仇恨被化解,仇人變CP。
要每個人相互理解,或大多數人相互理解是完全不可能的,現在世界建立的consensus數量屈指可數,或者也可以說沒有。你必須要有一個common goal,這個goal一定是不能在地球上的,你得在地球之外塑造一個目标,或者敵人,就像是1984一樣,我們一定得有個一緻對外的東西,如果我們的注意力總是放在人身上,這個世界不可能沒有戰争(非常現實主義的想法)。這個一緻對外的東西可以是宇宙,或者宇宙之外,或者抽象一點的,一切的未知。
當然現實世界遠遠不可能這麼簡單。
有人相信911是自導自演,從未發生過(前幾天才在微博看到),有人相信不存在宇宙,人類從未登月。
我覺得羅素所說的“If we are to live together and not die together we must learn a kind of charity and a kind of tolerance which is absolutely vital to the continuation of human life on this planet.”道理上确實是這樣,但這對每個人的道德要求實在是太高,真正實施起來太難了,這句話對大多數人都是無效的。為什麼我們說很多很早之前就在批判的東西還是沒有解決,其中可能确實有它本身的難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數的道德水平達不了那個高度。
現在有所謂“全球視野課程”(比如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ourses,以前我們高中開過,後來似乎沒了)的國家或學校寥寥無幾,我所熟知的就是哥大的Global Core(之前他們還開過Peace相關的通識必修課)還有其他Top的學校,如果要實現所謂的和平,全球視野是不可能少的,如果有可能,你必須大部分國家都把這類課程納入基礎教育。我覺得這是一種義務,為了實現和平,每個人都有義務,不能有人置之度外,隻是說有的多有的少,根據個人的能力而定。
看完《巴克·亞羅》已經過去兩個月了,在“大草原”的背後,在狂笑不止的背後,“爽片”表面背後,才意識到有一套很嚴肅的邏輯。
我覺得可能會很久都看不到這麼好笑輕率的表面背後有蘊含各種哲理的片子了。在這個意義上,巴克亞羅已經遠超近年的大部分番劇了。(當然也不排除是我過度解讀)(BTW周解CP天長地久!!!)
寫于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