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代表中國的食物?

衆口難服。

但。

什麼是最代表全世界的食物。

答案可能隻有一個。

對。

燒烤。

一把肉、一把火、一把調味。

香氣沖鼻,油光耀眼,你忍不住吞咽的口水,早已洩露出人類至今最持久的食物欲望。

這欲望從不拐彎抹角。

它比愛情純粹,比權力生猛。

痛快啊。

這欲望,被一部片說透。

《人生一串2》。

本周,《人生一串2》要完結了,好舍不得。

發現沒,第二季每一集片名,全都是深夜食堂的通關密語——

“您幾位啊?”“咱家特色”“吃不吃辣?”“來點主食?”“不夠再點”。

這正是《人生一串2》成功的秘訣。

它既拍出了燒烤的香氣,更拍出了我們迷戀燒烤的情感邏輯。

它是台灣的風味街角講究的小火慢工。

再暴躁的機車少年也得給出耐心,才能等到滋味。

...

它也是東北哼着二人轉的熱火大炕上。

再溫柔的鄰家小妹,也能一把生肉下酒,喝到五更天亮。

...

面對吃,有兩個永恒的天問。

一,我吃點什麼?

二,我和誰吃?

——燒烤也一樣。

那好,Sir今天就帶你們,順着《人生一串2》的菜單,好好盤盤。

...

01

萬物皆可烤

它是一種少于三人絕不能動的儀式。

為肉片均勻地撒上料汁,鐵爐燒熱,在鐵闆上化開牛油。

鋪上薄厚适中的大片牛肉,至少得把盤占上四分之三。

幾次翻面過後,你氣定神閑,等着脂肪在高溫中跳舞。

是的,鐵爐家庭烤肉。

...

△ 《串2》第五集“不夠再點”,林家家庭烤肉

鐵爐家庭烤肉絕對是五人以上聚會首選。

張揚的,你可以邊聊邊吃,不怕菜冷。

低調的,你可以全程沉默,隻動筷子。

而怕張揚又不想低調的你,也沒問題。

點頭附和的同時,翻翻肉,撒撒鹽——

等到肉香四溢時,不經意地說一聲,“可以了”。

當同事咽下烤肉,頭也不擡地微微一笑:“還行吧?”

心滿意足的贊美中,你身後緩緩亮起專家光環,溝通,就在這一瞬間緩緩打開。

這是吃貨才懂的社交本領:

味道,打開了熱鬧。

痛快,才能把話說開。

...

...

△ 個人經驗:這是向老闆請年假的最好時機

當然,如果出行的是純男性,畫風必須帶點油膩。

有一種團夥出動,叫:走,找點刺激。

沈陽琴江街的二哥,就合法經營這種“下三路”刺激。

前方高能預警。

——尤其男同胞們!

3。

2。

1。

...

△ 《串2》第二集“咱家特色”琴江串店

紮魯特旗的公羊做噩夢也不會想到。

自己的一個器官可以展開如此細緻的解刨學:羊槍、槍頭、槍庫、槍根、槍皮、羊蛋、蛋頭、蛋皮......

更死也想不到,它們将在二哥的烤爐上變身美味。

羊蛋嫩滑如嫩豆腐,羊槍筋道Q彈。

...

中國人有一種執迷,叫以形補形。

吃肝補肝,吃腦補腦,吃什麼,補什麼……反正哪個髒器(擔心)有病,我們就吃和那髒器相似的東西進補。

有用?

抱歉,Sir不是營養學家。

但Sir明白這種心理——

得不到原型,得到幻象也好。

這種精神勝利有兩大成功秘訣:

一,越多人信越有效。

就像一對兄弟們在“吃啥補啥”的挑戰中,交換暧昧眼神,流淌出“誰用誰知道”的豪邁。

二,核心秘密一定不能公開。

就像琴江街二哥的烤羊秘制的羊槍粉。那粉是什麼構成?别問,問你就是外行,問你就是不配吃。

...

事實上,在Sir看,當任何聚會超過五個人,食物的社交屬性,才是第一考慮。

這時候,“吃什麼”,“怎麼吃”遠遠比“好吃不”重要。

就像這有骨無刺,質地軟糯,咽下一口,又滑又嫩的烤“豆腐魚”。

那可是東南沿海特有的美味。

吃它,要趁熱。

隻有第一時間,你才能感受外酥裡嫩,肉“流”進你腸胃的爽滑。

...

△ 《串2》第五集“不夠再點”,老怪燒烤

還有這一口泛着油光的金黃色澤,滋味深入骨髓的四肢動物。

不告訴你是什麼,敢吃嗎?

米奇那麼可愛,怎麼可以吃它。

...

△ 《串2》第五集“咱家特色”,原汁原味烤老鼠

《串2》總是能帶着我們看見種種千奇百怪的“非主流”食材。

雞翹翹,烤蛇、彎蔥套大腸......

萬物皆可烤的底層邏輯,早已不是中國人沒東西吃的曆史,也不是今天僞曆史學家推崇的中國貪吃論。

“吃”,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投名狀。

如滴血認親。

如歃血聯盟。

來,麻溜撸完這根“串”,你我,就當過了命。

02

越痛越快樂

成群結隊要歡歌笑語。

兩個人出動的燒烤,必須來點紅色激情。

白天,當城市生活的焦慮,加速氧化未老先竭的荷爾蒙。

夜晚,一種源于痛覺的深夜情趣,總能高效地喚醒情感的生命力。

咳。

正經點兒,Sir說的是吃辣。

這種燒烤攤上的血色浪漫,宛如新褲子唱得那樣火熱——

那些昙花一現的燦爛,是爆炸的煙火

那一團耀眼的火焰,在燃燒着你和我

...

△ 《串2》第三集“吃不吃辣”熊氏燒烤

關于辣,南昌可能是最被忽略的城市。

湖南是香辣,貴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

南昌呢?

什麼辣?

這次,南昌人有話說。

沒有川湘地區的紅色警告,熊老闆的熊氏雞腳,重劍無鋒。

他不會在門口用“微辣就是妥協”當招牌。

他也不會在菜單上用“紅辣椒的數目”吓退你。

但熊老闆對辣的尊敬,卻實實在在滲透日常中。

酥爛的雞腳中,加入青頭椒研磨而成的粉料,滲入表皮,成為主要輸出。

攪拌時,切記戴上手套。

...

沒完。

入口後的猛烈灼燒,來自烤制過程中加入的印度魔鬼辣。

多魔鬼?

印度軍方曾打算用它制作具有催淚和限制敵人行動效果的新型手榴彈。

針對“關于辣的地域偏見”,南昌人從賣家到買家,一如既往地低調。

他們從不口吐蓮花,隻會用舌頭拼得義無反顧。

蔫兒壞的笑容似乎在說

你吃了不辣

我就改行幹理發

...

一個經驗是——

比起種種知名連鎖店,隻有類似燒烤攤的野路子,才能将辣勇敢地诠釋到變态級。

當灼燒感一刺激神經末梢,身體馬上進入戒備狀态:心跳加速、唾液或汗液分泌增加。

在痛苦中,内啡肽加速分泌,終于終于,快感襲來。

這快意不僅是情侶間的粘合劑。

也是你和你爹媽的破冰機。

尤其是那個年代的味道。

...

△ 《串2》第一集“您幾位啊”,傳說雞架

木炭,是做飯的。

焦炭,是拿來煉鋼的。

但沈陽皇姑區的斌哥,就是用最硬核烤雞架,孤獨地繼承着奧斯特洛夫斯基式的工人階級浪漫。

...

一隻填滿焦炭的烤爐,整晚運作,巧妙結合熏與烤兩種烹饪方式。

重達三十斤的鑄鐵烤架,同時容納八份原料,必須不斷翻轉,平衡火候與熏制的強度。

這樣的硬核DIY,彰顯出父輩時代閃耀的智慧與力量。

...

都知道,辣不是一種味道,是一種焦灼的痛覺。

那為什麼人會喜歡“痛”。

一方面在于,“痛”是一種自我的存在證明,我痛了,證明我還沒有麻木,我還活着。

更重要是,人會對“痛”上瘾。

因為極緻的“痛”,往往帶來迷失的快感。

簡單說,當你五髒六腑全被一種感受綁架時,那是你最被掏空的時刻,但也是你最自由的瞬間。

如同,高潮。

03

嗜烤者聯盟

網絡上有句話,叫:

一個人吃火鍋,吃的是悲壯。

Sir敢說,說出,并認同這句話的人,絕對不喜歡吃火鍋。

如同燒烤。

今天,我們對燒烤有太多太多誤解。

什麼食材不新鮮,什麼就靠調料調出味,甚至于,沒什麼技術含量。

呵呵。

要不怎麼說無知者無畏。

說到這,Sir不得不承認。

Sir就是深更半夜,會一個人下樓撸串的人。

那是一種什麼痛快呢?

呵呵。

真不足為外人道。

你無視了社交焦慮的障礙。

你跨越了忠義難全的兩難。

彼時彼刻,你就想一個人,安靜地,孤獨地,不被任何人,任何事打擾地與口腹之欲狠狠私奔。

點什麼無所顧忌。

吃多少悉聽尊便。

毫不誇張地說,燒烤攤,就是中國人自己與自己碰杯的深夜食堂。

就像昆明老王的無名小店,每晚都收容着為一口牙祭飄蕩的孤魂野鬼。

烤豬蹄與米線。

——這組合搭配看似簡單,背後卻埋藏着深深的寬慰。

...

△ 《串2》第四集“來點主食”,無名小店

烤豬腳。

先鹵,秘制鹵料炖煮5個小時,折磨到骨肉分離。

後烤,油脂與辣椒在表皮的焦香中相會。

如果說豬腳為了多巴胺,那米線,則全心全意取悅你的飽腹感。

...

雲南米線,粗得彪悍。

在老王精準的火候控制下,外軟内硬的口感輪番地按摩口腔。

用筷子挑起,酸香滑喉而過。

揉揉肚子,揉出一個飽嗝。

過瘾了,心也順了。

在所有烹饪方式中,燒烤或許是最潑辣、最豪爽,但也包容的。

以Sir最了解的電影為例。

如果浙菜甜如愛情,粵菜淡似小清新,川菜辣如限制級。

那燒烤,應該是不折不扣的動作片。

劇情簡單,動作迅猛。

...

...

最最重要的是,在它調配下,食物回歸了它最原始的本質。

讓人快樂。

...

...

...

...

這也是為什麼每集《串2》結尾,我們都會被同一句話刷屏。

“謝謝款待”。

...

在Sir看,這大概是一句普通至極,也真摯至極的褒獎了。

謝謝款待,因為你的食物。

謝謝款待,因為你的手藝。

謝謝,一切不用任何攀比就能滿足的快樂。

這,或許才是《人生一串2》真正傳遞的本意——

(燒烤的)快樂并不貴重,(燒烤的)快樂也不稀有,隻要你想,你用心找,你終将得到。

因為——

痛快,就是需要自找。

盛夏、夜晚,有心人,其他條件都已經為你準備好。

隻是需要你邁出這一步——

“走,開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