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發洩情緒的時候,會看一部特定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看完眼淚會跟開閘放水一樣,流的非常痛快。

每個人看這部電影都會有很大觸動,但哭歸哭,我其實不認同很多人把《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當成悲劇來看。
松子的一生确實無比悲催,父親偏愛重病的妹妹,當老師時卷入一場盜竊案被辭退,談了幾場戀愛沒有一個有好結果,她淪落風塵,殺人入獄,和家人斷絕關系,孤獨終老。當人生走到盡頭時,死還不能好好的死,是被一群熊孩子用棒球棍打死的,死在了河邊,死的輕如鴻毛。
這些關鍵詞随便拎出兩個,就可以排出一場悲劇,而它們卻被放在了松子這一個角色身上,這是觀衆認為《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在松子身上。
松子悲慘的一生是圍繞着她的愛情展開的,幾乎每一場悲劇都是因為一個男人。她對愛情的投入有些飛蛾撲火的意味,隻要你愛我,讓我做什麼都行。
家暴?我忍着。
沒錢?我去賣身。
抛棄我?沒關系,哭完之後還能接着愛!
松子太委曲求全,以至于觀衆對她的同情都少了幾分,因為不作就不會死嘛。
但松子真的像我們看到的那樣,被打的時候不敢還手,隻會像小狗一樣嗷嗷叫麼?
其實細看松子的一生,不管遇到多大的打擊,她總能找到好好活下去的理由。電影中她重複最多的一句台詞是:那一刻,我覺得我的人生完蛋了。但短暫的消沉過後,她又會重新複活。
電影看起來說的是松子慘淡的一生,而我更願意把它看成松子和命運的一場較量。
命運把她打入塵埃,冷眼旁觀。而松子無聲反抗,轉眼又昂首闊步的投入到新生活中,無聲的甩出了一個大巴掌。她似乎在說:命運讓我一次次失去愛和信仰,使我身陷囹圄,但我扔以熱情擁抱這世界,這就是我最好的反擊。
羅曼·羅蘭說: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
所以我認為松子更像是英雄。
人人都被生活打擊過,但有幾個成年人現在還能毫無保留的去愛人?有幾個還能對生活懷有激情?在打擊下變得冷漠是件很容易的事,但那些人不值一提。
松子的一生都活在對愛追求中,現實中很難遇到她這樣的人,我也不知道怎麼準确形容她,電影中有兩處對白倒是很适合。
松子曾經的愛人阿龍問神父:“上帝即是愛”是什麼意
神父答:寬恕不可寬恕之人并且愛他,這就是上帝之愛。
阿龍聽完想起松子為他做的一切,才明白松子就是他的上帝。
阿笙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受爸爸囑托去收拾松子姑姑的遺物,卻漸漸在姑姑的朋友和遺物中,了解了這個素未謀面的親人。
他說:我并了解上帝,可這個世界如果真有上帝,像姑姑那樣,讓人歡笑,打起精神,熱愛别人,即使自己傷痕累累,孤獨一人,不入流,甚至笨到不行,我卻覺得這個上帝值得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