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看完了,感觸蠻大的,卻遲遲不知道該如何動筆。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一群文物修複大師,工匠在一個特殊的地方——故宮裡面修複文物的故事。片中從青銅器,宮庭鐘表,陶瓷,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秀,書畫,臨摹,摩印等方面展開。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也去參觀了些地方的博物館,看來還是自己孤陋寡聞了,一直以為那些曆史遺留下來的文物都是經過先人的精心保存,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文物模樣,驚歎于經過了上千年的歲月,居然還可以這麼完好的讓古物展現在自己的眼前,供現在的人們一飽眼福。卻不曾想,那些文物,大部分都是經過文物修複大師的手,一點一點的修複,還原,才有後來我們在博物館裡面看到的樣子。


一件文物,可能得修上整整好幾年才能恢複原來的樣貌,在這漫長的時間裡,真的是很佩服這些大師們,可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冷,孜孜不倦的做着同一件事情。青銅器大師王友亮說,在修複這些文物的過程中,想要入行,得先學會做複制品,複制品我要跟原物的方位一緻,什麼地方是什麼顔色,什麼地方有繡,都需要完全一緻,還得有層次感,跟畫畫一樣。剛學的時候,有時候一個禮拜顔色都調不出來,心裡難受死了。看了這部片子,才知道修複真的是一門很深很細的技術活,顔色分多種,比如一個綠色就可以分很多種,你多一點紅或者多一點黃都是不行的,所以調色真的是不容易。也讓我學到了一點,燈光底下不作色,不然真的會有色差。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古書畫組裡面,又讓我大開眼界了。書畫正常都是用娟,紙來作畫,質地輕薄,很難保存,如果不是這些頂級的書畫修複大師,我們不可能看到這些千年畫作。古書畫修複最核心的步驟分為四個,分别是:洗,揭,補,全。洗通常用熱水來洗,這樣可以清除污垢,還可以軟化漿糊,這樣有利于接下來揭這一環節的展開。原來書畫是可以用水洗的,真的是聞所未聞啊。


揭這一步驟關系到整個書畫的命運。揭畫如果不當,會斷送整個書畫的性命。,揭裱時漿糊粘連畫心,很難完整揭下,揭多了,會損傷字畫,揭少了,殘留的多餘物質在原于整張畫面,長期磨損,會硌傷花心,使畫心斷裂。所以揭裱是一個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技術活。


補這一環節中,紙張需要與原來的相一緻,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然而由于古代造紙技藝已經失傳,大大增加了修複的難度。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修複古書畫中,原來在一幅畫裡面,卻隐藏着多像紙,普通人的肉眼是很難去分辨的。紙張不一樣,修複可能就無法順利的進行,所以學會辨認不同的紙張也成為了修複師的一個必修課。比如腹背紙,一張好的腹背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會影響到整張畫的畫幅。


修複過程中的紙張上牆也是一門技術活,看似普普通通的把一張紙貼在牆上,卻不曾想,它還關系到了力學,化學等等相關知識點。紙張由濕到幹的過程中因為自身的拉力可以使其變得平整,因此稍微處理不當就可能使紙張崩裂。紙與紙的連接過程中,水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上牆過程中得時刻關注整幅畫的幹濕程度,均勻可否。所以書畫修複也是一門處理幹與濕,粘合與分離的技藝。同時又是一個水和漿糊再創造的過程。



木器組的屈峰一邊雕琢着一尊佛像,一邊娓娓道來内心告白。他說,中國人講格物,就是以我觀物,以物觀我。你看一個人雕的佛像就知道了,佛像最不好雕,有的人雕出來的是奸笑,有的是淫笑,要怎麼雕出來那種神秘的純潔的微笑,那很難。一個人來到世上,總想留下點什麼,他做一個東西,這個人本身就已經融到這件東西裡了。文物修複師在修複文物的時候,也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審美放進去的。文物它是個死的,我們要它幹什麼,我們傳承文物是為了傳承文化。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物修複是一個古今對話的過程,現代的修複大師們往往可以透過文物,去看到上一個修複師的技藝如何,去了解當時他們修複時的内心世界,去猜測當時他們的心理和外貌。去了解當時那個時代的人物活動。生産水平,并與之對話。所以文物修複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工作。


最喜歡的人物是鐘表修複大師王津,從他的臉上,我看到了一種神閑氣定的氣質。這都是源于他常年累月在這樣一個隔着一堵紅牆,隔着一個世界的環境中慢慢培養出來了。什麼叫做擇一事終一生,我從他身上看到了。對于文物修複,需要得沉的下心,耐得住寂寞。所以他們也說,這是一個需要經過漫長時間才能慢慢适應的過程。脫去了浮躁,有一種靜待花開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