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電影《葉問4》是整個系列的終篇,也是甄子丹飾演這個角色11年的落幕之作。
2008年的《葉問》,2010年的《葉問2:宗師傳奇》,2015年的《葉問3》,2019年的《葉問4:完結篇》。
此後,便再無續篇的《葉問5》了。
可能,很久也看不到如此純粹的功夫片了。

看完全片之後,你會發現《葉問4》還是曾經那個熟悉的味道,搭配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但有着相似的框架和内涵。
前三部時,每當甄子丹飾演的葉問在最後一戰裡逆轉局勢反敗為勝,我都會緊緊攥起小拳頭,跟着觀衆們一起拍手叫好。
第四部中,葉問的最後一戰依然是艱難地勝出,當敵人徹底被打趴下再也無法起身時,身邊的所有觀衆依舊還是響起了雷鳴一般的掌聲,我也跟着鼓掌拍手,但心裡明白這已經不再是為了一個對決的勝者歡呼,而是為了一個即将離開的遲暮英雄。
那種感覺,突然有些哽咽在喉,苦澀得難以言語。

以下葉秋臣分享的觀影感受會涉及部分劇透,請未觀影者慎入。
1.傳承精神的李小龍,首尾呼應的圓滿
提到功夫明星,很多人想起的第一個名字都是李小龍。
後續可能會接連想到成龍、李連傑、吳京、張晉、趙文卓、洪金寶、樊少皇和梁小龍等等,但印象中最先蹦出的一定是Bruce Lee。
李小龍師承葉問,所以《葉問4》就是以李小龍為引子來開篇的。第一層是葉問去到李小龍空手道比賽的現場觀戰,第二層是倒叙至李小龍的徒弟來找師公赴美觀戰,第三層是葉問到了美國之後,拜訪中華總會希望得到兒子後續留學時的介紹信,但被在場的中國師傅們質疑,說李小龍教授外國人中華武術并不守規矩,并稱“他一個人不能代表中國功夫”。

起初葉問拒絕了來美國,當時他說了一句“可能我沒有時間”,并不是對徒弟的勝負沒有興趣,而是他害怕自己活不到那個時候了。此時的葉問患上了頭頸癌,且已經失去了妻子,兒子又不擅長讀書,因此為了下一代的成長,他隻有決定赴美幫助兒子尋找學校,故而才轉變了主意。
電影越看到最後,越發現葉問好像誰都打得過,唯獨拿他自己的兒子沒有辦法。

因為中華總會對李小龍的偏見,所以葉問沒有從他們那裡求得介紹信,隻能去找徒弟幫忙。此時他看到李小龍在空手道比賽中獲勝,并且在餐館後巷教訓了尋釁滋事的美國人。
當時,李小龍說這種暗戳戳的PK早就是常态了,他習慣了反擊。
所以電影前半段中重要的轉折人物,就是陳國坤飾演的李小龍。
電影裡第一個打敗美國人的不是葉問,而是葉問的徒弟李小龍。
最早提出用中國功夫改變偏見的也不是葉問,還是徒弟李小龍。

考慮到首尾呼應以及葉問患病和老年的狀态,所以看到中途時我本以為葉問在擂台上幹掉教美國兵的日本空手道師傅已經是高光了,最後一戰應該安排李小龍來打,因為這也是代表葉問精神的傳承,還能很好地免除套路感,效果或許會相當“very good”了(借用片中鄭則仕的台詞)。

但後半段中李小龍的戲份不如預期,感覺埋下的伏筆也沒有鋪開,電影畢竟還是《葉問4》,所以關鍵時刻上場的自然還是葉問本人。雖然留有遺憾,但結局是以李小龍參加葉問葬禮的鏡頭而圓滿了整個系列的故事,因此也做到了首尾相連,對觀衆而言有比較好的承接感,也是不錯的處理方式。

2.身在海外的他們,有必須去面對的無奈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是侯勇主演的《沖出亞馬遜》。
這部作品整體給我的感覺,與看《葉問4》時非常相仿,因為都講述了身在海外的他們,那些必須去面對的無奈。

影片接近尾聲時,葉問看着中華總會會長萬宗華(吳樾飾演)遞過來的介紹信說“外國的月亮也沒有比較圓”。
在親身經曆了種種之後,他非常明白這些人在美國生活的不易。萬會長在唐人街這個小圈子裡算是極有權勢的,所有人都尊敬他,孩子們上學要介紹信也全靠他。
但把這個小圈子放在美國舊金山裡,放在整個美國的大圈子裡,就顯得勢單力薄了。

因此即便萬會長功夫不錯,但女兒在學校裡還是被人欺負,遭受到校園霸淩,而他所說的卻隻有一個“忍”字。

同樣情況的,還有吳建豪飾演的軍官。
他向上級力薦學習詠春拳卻被嫌棄,雖然一直沒放棄但在葉問出現前也沒有實質進展;在教授日本空手道的人接連擊敗中華總會的師傅們時,他隻是默默放下了錄像機,因為他知道即便上台了自己也打不過;在葉問對戰最終BOSS後勁兒不足的時候也希望對方停手不要再打,其實骨子裡與萬宗華一樣,都是一個“忍”字。

葉問隻是匆匆來過又匆匆離開了,但他們卻要在這個環境裡繼續生活下去,選擇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但這種無奈之下的“忍”是否正确?
并不完全正确。
因為生活在相同環境下的,還有李小龍。他不僅沒有事事退讓,反而還在将中國功夫傳授給外國人,在每個看不起他的人面前用自己的力量去反擊,試圖讓他們改變對中國武術的偏見,這才是真正可取的做法。
《葉問4》明面上看起來的矛盾對象是在于不同國家的人之間,但其實最根本的矛盾,最本質的内核是以什麼樣的态度去面對這種矛盾。
就像在《沖出亞馬遜》裡一樣,唯有強大自己,才能改變偏見。

3.戰無不勝的葉問,也有無法戰勝的對手
隻要是葉問上場的比賽,雖然過程看着極其揪心,但結果都是意料之中的勝利,所以葉問在電影中是戰無不勝的常勝将軍。

但他唯獨打不赢的對手,就是自己的兒子。
對付那些校園霸淩團體,他直接輕松就把混混趕跑;
對付華人會長的萬宗華,他仍是馬上應戰毫無懼色;
對付教日本空手道的人,他同樣及時上場摘得勝利;
對付最後的美國軍官時,他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每一場打得都很漂亮,很精彩,很令人拍手叫絕,直呼太爽了。

但面對兒子說不想上學隻想學拳的時候,他隻是扇了葉正一個耳光。
父子之間的小糾結,無法用拳腳來解決。
整部《葉問4》最大的升華點其實并不在于打敗了多少個對手,而是他發現了自己真正無法戰勝的對手。
就像萬宗華的女兒不喜歡練太極拳而喜歡去拉拉隊跳舞一樣,葉正隻喜歡打拳而并不是讀書,所有功夫二代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夢想,但卻并不是所有長輩都能及時意識到,并遵從孩子們的意願。
但孩子們是不是完全蠻橫無理呢?
并不是。

我們看到萬宗華的女兒為了父親而向公報私仇的同學爸爸下跪,看到葉正得知父親身患癌症之後跑過去接聽了一直拒絕的長途電話。
所以整部電影中最令葉秋臣感動和印象深刻的一幕,不是前面那幾場轟轟烈烈的對決,也不是打敗最終BOSS時底下陸續響起的零星掌聲,而是葉問終于不再強迫兒子去讀書,并且親身為他打了一遍木樁,還讓葉正錄下來以後看。
即便爸爸以後不在了,你還是能看到我繼續教你打拳。

接着閃回了前面三部的一幕又一幕經典畫面,然後這個遲暮的英雄終究還是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就像他在美國住的“14”号房間好像在暗示什麼一樣,每個人都無法逃開死亡的命運。
但隻要生命的過程可以足夠精彩,就不枉我們人間走一回。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