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生這件事上,沒有人可以選擇,
在覺知這件事上,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忽視,
那些愚昧的父母,将子女一代又一代的帶到了這個悲慘的世界。

叙利亞難民贊因一家生活在黎巴嫩貧民窟中,謀生的方式莫過于,買處方藥制作毒品飲料,給小賣部老闆打零工換取家用,出賣自己的女兒來換取房租等等。
在這裡,他們沒有身份,也沒有身份證,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沒有人在意他們的死活,包括他們自己,在他們看來,日子就是這樣無望而又冗長的重複。

小男孩贊因和其他貧民窟小孩并沒有什麼不同,撒謊、打工、販毒、賣小零食……
小男孩贊因又和其他貧民窟小孩并不一樣,12歲的贊因在面對妹妹的時候擁有更多的責任感和保護欲,雖然,這并沒有改變自己和妹妹悲慘的命運。
《何以為家》正是贊因用自己的行動來定義他所認為的“家”是什麼,
在他看來,“家”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地方,
大家生活在一起,一起努力讓生活變得更好。
然而,電影中“家”的含義并未因贊因的努力而發生改變,
對于他的父母以及大部分人來說,“家”不過是和家人在一起的一個栖身之所,
他們在此生兒育女,日複一日的做着見不得人的勾當,換取在這個殘酷世界活下去的機會。
生存和生活的選擇題中,他們永遠選擇生存,
苟延殘喘的生存……
他們将一個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卻沒有能力愛他們,
生育是他們證明自己活着的一種方式,
男孩是他們免費的勞役,女孩則是他們用以待價而沽的商品。
然而飽受生活折磨的贊因卻對這種生存方式恨之入骨。
他和他的小姐妹們在幼小的年紀被迫承受和分擔成人世界的艱辛與險惡。
被給予這樣的生命,更像是父母對子女的詛咒。

早熟贊因意識到了這一點,
他選擇逃離和反抗生他養他的家庭,将利刃刺向那些剝削他家人的“資本家”,
然而這些都沒有解決他生活不幸的根本問題,
直到妹妹的死亡和母親的懷孕,才讓他意識到一切的根源在于——出生,來到這個萬惡的世界。
他将父母告上法庭,理由是他們給了他這般狗血的人生。

生活的不幸,贊因的父母并不陌生,
他們在抱怨生活同時,也在不斷迎合它,為這樣的生活注入新鮮的血液。
而他們傳播苦難的工具,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小群體“家庭”。
他們以“家”之名,生兒育女,延續苦難。
在這樣生生不息的延續當中,贊因的反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他太弱小了,弱小到不足以撼動其中任何一環,
而本該給予他支持的家庭,則是這些苦難當中最痛苦的一環。

《何以為家》的的英文名稱叫做Capernaum,迦百農,作為耶稣的第二故鄉,迦百農是耶稣傳教的起點。
耶稣靠犧牲自己為人類帶來了“善”,贊因靠控告父母而喚起了人們對于貧民窟兒童成長環境的重視,
也許對贊因來說,家就是他傳道的迦百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