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都挺好》這部劇裡被罵的最慘的人就是蘇明成了。他的扮演者郭京飛在據還未播之前就已經向大家讨饒:這個角色可能會挨打。幾乎每集他都會有被大家诟病的地方:比如說啃老啊,欺負妹妹、不負責任啊等等,看起來他是一個非常不承擔的男人,事業無成,隻是一張巧嘴哄得媽媽很開心。媽媽去世之後,爸爸跟他住在一起,矛盾重重,三觀很正的媳婦兒在他的對比下,顯得尤為珍貴。這就是傳說中的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的那種人設。

其實,蘇明成真的是一個聽話的乖孩子。

首先,在他的原生家庭當中媽媽是絕對的權威,所以媽媽的指令當然是至高無上的。明成是非常順從媽媽的:媽媽愛誰我愛誰,媽媽又不喜歡誰,我當然也會跟媽媽站在一隊裡。他在整個家庭裡面,對媽媽是最無條件順從的。正如他對大哥所說:“媽媽不希望我離開,希望我在家陪她,所以我不抽煙、不喝酒,不去應酬。“他做一個聽話的乖男孩。

另一方面,為了讓媽媽開心,他當然會想出很多的辦法。媽媽好面兒,希望光耀門楣,大哥已經考上了斯坦福大學,他是很難,甚至無法超越的,所以他隻能開辟另外一條渠道。爸爸是懦弱的,沒有承擔的,在情感上是無法滿足媽媽的,他細膩的體會到這個部分,時常用依賴親密的方式向媽媽表達一份情感的需要。看似他在跟媽媽要,其實是情感上滿足了媽媽。也可以看到他跟妻子的互動過程中對妻子的百般呵護,可以立刻向妻子認錯,買小禮物,說好聽的話等等,這些都是從媽媽那裡被訓練過來的。

記得網絡上有一篇點擊率很高的文章“學渣,其實都是來報父母恩的”,很多的父母在孩子長大以後,内心是不舍得讓他們離開的。空巢期對于父母來講是很重大的一個離别。就像獨生子女上大學之後,最難過的不是離家的孩子,而是在家守候的父母。所以很多的父母都會在孩子長大之後,用盡各種各樣的辦法有意無意的阻礙孩子的成長,因為隻有這樣,父母才會把孩子留在身邊,才會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而蘇媽媽也表達了這樣的願望,希望能把二兒子留在身邊。于是蘇明成就很乖的去扮演了留在媽媽身邊不舍得離開的孩子:正因為他所謂的無能和不斷向家裡索要,才能呈現出媽媽的價值。正如他自己所說:很多時候并不是他要去啃老跟爸爸媽媽要的,而是媽媽硬塞給他的。爸爸也說過:媽媽活着的時候是會常常往兒子家跑,去打掃房間,累了坐在搖椅上,看着自己的成果。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很多人對于明成對妹妹明月的态度非常的憤怒:一個哥哥怎麼可以這樣子對待妹妹呢?從蘇家整個的态度來看:媽媽不喜歡妹妹,其他人也沒有去保護妹妹—無論是爸爸還是大哥。媽媽給兩個兒子夾雞腿時,不讓爸爸給妹妹,而兩個哥哥不但沒給,就連一點其他的表情都沒有。----這說明,這種事情是家裡的常态。這樣就形成了一條家庭的潛規則:妹妹是不被喜愛的,是不重要的,欺負妹妹的時候也是被允許的。從小時候,不顧妹妹要高考衣服要讓妹妹去洗,到他打了妹妹之後,爸爸說:“他們從小就是這樣,打打鬧鬧長大的“,都可以看到他仿佛是媽媽态度的延深,甚至是在出氣,另一方面,他也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一直被縱容着。

可以說,蘇明成之所以會成為今天的樣子,跟媽媽和爸爸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或許爸爸很不希望看到兒子是這樣的,做為爸爸他并沒有站出來行使父親的功能:給兒子訂立合适的規則,給适當引導以及做出一個合适男人的榜樣,而是把權力全權交給了孩子的媽媽。而蘇明成也在父母的互動中學習到在夫妻關系裡該怎樣相處----在他的夫妻關系裡依然重複了爸爸和媽媽之間女強男弱的關系模式。

對于媽媽來講明成不是有成就根本就不重要,她一直給兒子說的是:平平安安過一生就好了。因為對于他來講兒子的成就感已經從老大蘇明哲身上得到了滿足。大兒子用在面子上,二兒子用在裡子上。

我們也可以在很多的青年人身上看到類似蘇明成的問題,父母一邊希望孩子能夠去努力,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卻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遺餘力的去幫忙,甚至連努力的機會都不給孩子。已經付出所有的父母依然在内疚無法幫孩子更多的忙,無法支持他到功成名就。實際上在蘇明成的成長過程裡更需要的是:父母給機會讓他自己鍛煉羽翼,尋找自己的方向。明玉雖然沒有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同時因為離開父母她可以更多的去堅持去打拼,讓她有如此的擔當和社會成就。

如果蘇明成們有人設,那就是聽話。

我們沒有辦法簡單的去分類和平衡明玉明成的經曆,可是從明玉的成長裡或許我們也可以有一些反思和學習,如何可以讓我們身邊的蘇明成們可以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