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大門》是2002年上映,由易智言編導,桂綸鎂和陳柏霖主演的一部台灣電影,豆瓣上顯示它好于92%的愛情片,好于95%的同性片,非常高的評價。實際上《藍色大門》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愛情片或者同性片,它跟兩邊都挨着,但講述的是一段少女心事。

...

高中女生孟克柔(桂綸鎂飾)和林月珍(梁又琳飾)是同班好友,林月珍暗戀學校吉他社的男生張士豪(陳柏霖飾),托孟克柔給她遞情書,沒想到張士豪卻對冷淡的孟克柔更感興趣,并追着要她作女朋友,孟克柔極力躲避,因為她此時還不清楚,自己喜歡的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

...

...

清新文藝一直台灣青春愛情片給人的最大印象,校服、單車、海邊、天空,青春的樣子就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海報上挽起的褲腿和憧憬的眼神,像《盛夏光年》中吆喝聲此起彼伏的籃球場,《藍色大門》比它們更平淡,更輕盈。

孟克柔對林月珍的喜歡潛藏在細節裡,她聽到林月珍笑談張士豪時的失落和吃醋,她為兩人傳遞情書時的強作淡定,她撮合兩人見面後的不甘和疑惑,都是證明。

...

那孟克柔對張士豪的好感也是靜水流深般遞進的,從開始她面對他的笑容和熱情隻感到煩,到海邊聽演唱會,他們深夜談心,互相理解,到最後她看着他的背影遐想未來,兩人之間對峙又吸引。

...

“少年心事當拿雲”,十六七歲的台北高中生,并沒有那麼深沉的人生感悟,有的是成長的煩惱。林月珍将張士豪的名字寫滿筆記本,希望把筆寫幹的那一天也能把他忘了,還把收集的所有關于他的物品燒了,燒到一半又急忙撲滅。成年人的遺忘總是自然而然的,青春式的遺忘偏要痛定思痛的鄭重儀式感。張士豪的擔憂是有遊泳不能拿第一,撒尿不能走直線,這在以後看來都是既可愛又好笑的。就連孟克柔覺得關乎到“我是誰?”“我愛誰?”這樣根本的存在問題,也是有無限可能,不必急着自我設限。

...

影片有兩處設計比較妙:一是孟克柔在操場上莽撞地吻了林月珍,後者便跑到人堆裡和同學們打籃球,任憑孟克柔怎麼叫她都不理,一個尴尬地裝傻,一個執着地求問。答案呢?不言自明;二是孟克柔回家躺在媽媽身旁,問爸爸去世時她是怎麼從悲痛中走出來的,媽媽随口敷衍了一句,孟克柔閉眼睡着的同時,媽媽睜眼,憂慮的眼神仿佛在說有些事情隻是壓在心底,并不代表忘記,又好像在憐惜女兒的成長。這兩個都是蜻蜓點水的鏡頭,一閃而過。

...

影片台詞很口語很即興,完全是生活化的表演,最重要的是三位主演那迎面而來的青澀的朝氣。那時候的桂綸鎂16歲,還沒有褪去樸實的學生氣,穿着完全顯不出身材和氣質的寬松衣服,影片前半段翻白眼生氣,更像一個勁勁的假小子,後半段五官柔和下來,笑起來陽光明媚,清爽夏日的感覺。

17歲陳柏霖則無論五官還是舉止都是标準校草模樣,笑起來一副不知憂愁的少年郎樣子,沒有刻意美化但仿佛安裝了濾鏡似的,滿屏的青春朝氣。而女配角梁又琳短發清新活潑,留了長發之後個性倒沒有那麼鮮明了。

...

...

本片以“藍色大門”為題,直到結尾才點題,這個點題讓散漫的影片有了收尾,跨過那扇大門意味着成長,至于為什麼是藍色的,可能藍色既憂郁又明朗,讓人想起了天高海闊的未來。

中年人回望青春,必定拉起說傳奇講演藝的架勢,無意中混入了後來的許多感悟,《藍色大門》着眼于青春當下,發掘的全是溫柔,美好和不确定,更類似于岩井俊二《情書》、《花與愛麗絲》的風格。

...

青春是抓不住的,時光和情愫就在懵懂間溜走了,它是用來懷念的,真讓人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