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鏡子》是根據我的劇本拍攝的影片,沒有一個場面是虛構的,一切都來自我的家庭生活……我并不想尋找一種回憶的形式,我追求的是一切按“現實再現”,也就是直接地重現保存在我記憶裡的東西…
2)拍攝《鏡子》時,我沒有立即領悟到這部片子要說什麼。我以為是講述我自己的故事,直到拍攝接近尾聲,我才明白,講述的完全不是我,而是我的母親。
3)影片《鏡子》的剪輯十分吃力,總共有過二十多種剪輯方案,我說的不是個别鏡頭的接法,而是指整個結構的改動,段落安排順序的變動。整個片子好久都立不起來,剪來剪去,眼看着又散了架,沒有一點整體感,也沒有内在聯系和必然性,沒有一點邏輯。突然有一天,當我們試着再做一次大膽的重新組合時影片居然立住了。我過了好久都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奇迹…
4)《鏡子》裡總共有二百來個鏡頭,這算很少的。同樣長度的影片一般都有五百個左右。《鏡子》中之所以鏡頭不多,是由每一個鏡頭的長度決定的。
5)當電影擺脫金錢(指生産費用)的控制,當人們發明出藝術品的作者紀錄現實的手段時(紙和筆,畫布和顔料,大理石和刻刀,電影的某種東西和作者),情況就會不同。那時電影就會成為第一藝術,電影的缪斯就将成為所有缪斯中間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