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看完《哪吒重生》後特意查了一下,很容易就忽略“追光動畫”這個專注于傳統文化的優秀品牌了。曾經的王者《白蛇·緣起》正是出自其手。這一次的《新封神:哪吒重生》,更是團隊打磨了四年的匠心之作。然而,與他們、甚至所有過往的國産動畫作品都不同,《哪吒重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一條路。導演李霁在采訪中說,票房突破多少不重要,他所專注的“就是想既能傳承經典,又能給大家一個驚喜,做一個符合現代人審美的電影”。就目前的評分和讨論來看,大衆對于新“哪吒”故事争議不小,之後的票房情況還未可知。不過,在我看來,不管怎麼說,這部動畫注定會在我們的動畫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原因不外乎兩個詞:科技與創新。

在網上看到《哪吒重生》的售票信息時,我心裡着實是咯噔了一下的。傳統文化中值得被拿出來宣揚的英雄那麼多,為什麼大家都隻盯着哪吒這個小娃娃?況且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珠玉在前,故事就那麼多,再怎麼改編也隻是新瓶裝老酒罷了。而且,自《大魚海棠》《大聖歸來》之後,國漫忽然刮起了一股歪風,好像随便拎出來一個什麼古代神話裡的英雄,配一個古風的海報,一句熱血的文案,然後用技術彌補故事老舊的短闆,就能收割一波情懷。最終隻能是把觀衆的情懷磨了個精光。

影視作品,到底該迎合大衆喜好,還是引導大衆的審美呢?這個問題,近幾年來一直争論不休。尤其,随着第五代導演“江郎才盡”的呼聲越來越高,作品叫好不叫座時,另一撥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導演們異軍突起,迅速占領了這塊商業市場……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在《演員的誕生》之類的節目中,大緻窺得了答案:要賺錢,就迎合;要做事業,就去引導。

...

《哪吒重生》,顯然是一部力圖引導大衆審美的作品。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都市青年李元祥是一個酷愛機車的熱血青年,他的日常基本就兩件事:比賽和送快遞。對比就職于東海市最大的企業德興集團的哥哥,李元祥這簡直就是混日子。為此他和老爸鬧得很不愉快。東海市分五個區域:高樓林立的富人區,舊式平房的平民區,黃沙漫天的無人區,機器縱橫的工業區,以及亭榭樓台的三不管區。德興集團就屬于富人區,他們壟斷了本市所有水利系統。水是生命之源,但在東海,水卻屬于德興。那些貧苦人家,常常買不起水。李元祥看在眼裡,伺機拉斷了水庫電閘,卻得來對方報複性停水。之後某一天,李元祥在街上偶遇了德興三太子,倆人展開了一場奪車之戰。也是在那一次,三太子第一次展現出驚人的神力,李元祥的真實身份也浮出水面……面對世界的不公,是認命?還是拼命,答案在每個人手中。

...

這部動畫最吸引人的地方,熱評前幾位其實都已經總結得差不多了:東方朋克元素、出神入化的後期、故事很燃、強大的故事背景,當然啦,還有李雲祥、三太子的美貌。

在采訪中,主創團隊透露說,東海市是以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為原型創建的一座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房屋建築,代表了不同身份等級的人。時空被切割,又在這裡被重新拼湊起來。很多人讨論說,《哪吒重生》裡的視覺風格屬于賽博朋克。導演沒有說明這點,隻說是“朋克”。但是從賽博朋克的定義、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即可發現,作者無意站隊某個流派,他要的是這些元素能為他所用,幫助他搭建自己設想的世界。

...

再說說後期,這部動畫的後期有多牛,完全不用我多說。不過從網上的圖片可能看不出效果,得去電影院,看看3D效果下的這個世界是多麼地奇異。除了那些大場面,還有一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畫面:龍王高檔羊毛大衣上的毛都做得分毫畢現,肉眼可見的有質感,東海市财閥形象瞬間就出來了。當然,所有牛逼的後期,必得建立在超強的想象力之上的。誰說國産片缺乏想象力了?《哪吒重生》的每一幀都值得好好研究好吧!

除了上面兩點,《哪吒重生》還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看點。也是我認為這部動畫可以成為經典的原因。

其一,科技與創新。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東方文化面臨着嚴峻考驗,我們的ACG文化受日本和西方文化影響頗深。近年來,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國漫雖然已經有了長足發展,卻也有很多明顯的問題,套路化嚴重。而《哪吒重生》則走出了不同的路。它将傳統東方文化與西方朋克風格相融合,将神話、魔法與科技、機械等結合,從而構建一個魔幻與科技共存的奇幻世界,講述更為神秘與新奇的東方故事。這樣的創新值得我們的肯定與鼓勵。

其二,東方古典美學與朋克精神的完美結合。近年來流行一個詞,“國潮”,即是把傳統的與現代的完美雜糅在一起,讓傳統的東西變得流行起來。在這部作品中,導演就設置了很多朋克的元素,比如一開始李元祥比賽時的BGM,第二首片尾曲,都很街頭朋克等等。此外,哪吒的精神内核,也是非常朋克的。《哪吒重生》最初的靈感來源于《哪吒鬧海》這部動畫,裡面的哪吒是一個叛逆的小英雄,不同的是,《哪吒重生》選擇以不同的視角,講述都市版朋克青年李元祥。等于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成年版的哪吒,當他面對這個不公的世界時,他又會以怎樣的态度去面對。

其三,将哪吒的精神内涵放置在當下語境中讨論。少年版的哪吒會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怒吼,帶着一股少年獨有的中二與熱血;《哪吒重生》全片沒有熱血的口号式的宣洩,全都是用行動表明的。作為哪吒的轉世,李雲祥被孫悟空說“你是哪吒嗎”時的無力,到後面一副不管我是不是哪吒,我都要守衛蒼生的轉變。我仿佛從他身上看到了當代年輕一代打工者“你就隻能這樣了嗎?”的不甘,以及為此默不作聲的努力。

...

此外,這部動畫還有很多值得讨論和琢磨的地方。比如其中濃濃的宿命感。三千年前,哪吒拔了三太子的龍筋,東海龍王一怒之下,淹了陳塘關。三千年後,三太子即使依靠現代科技,重新擁有了龍脊,卻依然沒能逃脫和當年一樣的慘淡命運。有一個有意思的點,在李雲祥與元神(哪吒)合二為一的時候,他對着三頭六臂的哪吒問了一個問題,對方毫無回應。我覺得這個地方設計得很好,沒有讓哪吒開口說話,用輕飄飄的語言去指導李雲祥該怎麼做。隻有行為達到了哪吒的高度,李元祥才能駕馭這個元神。而敖丙和龍王不同,他們都依借外力——龍王靠龍丹,敖丙靠金屬的龍骨,以強大自己,到死都不明白借來的力量總是不可靠的這個道理。

除了幾個主角,還有一個特别值得咂摸的角色,悟空。在《哪吒重生》中,他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收斂了一身的戾氣,就連合作多年的龍王也沒認出來;他幫着龍王做盡壞事,又幫着李雲祥自我提升;他已經取得真經,卻為何會留在人間,仍以一副猴子的形象示人;他與哪吒在過往神話故事中幾乎毫無交集,這次,為什麼會幫他;眼睜睜看着李元祥在海底與龍王鬥,三千年前水淹陳塘關的慘案即将再次發生時,他又為什麼冷眼旁觀?

前段時間,我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當我們閱讀古代經典時,到底應該以現代人的眼光去古人,還是盡可能以古人的眼光去看?有朋友說,當然得以古人的眼光去看啦,古人與今人思維完全不同的。這個答案隻有一半說服了我。以古人眼光去看待問題,自然能夠更加理解古人的想法,但卻不能很好地為我所用。為什麼我們不能大膽一些,用自己的想法,重新解讀古代經典呢?讓經典走下神壇,才是它們能夠流傳下去的唯一方法吧?

《哪吒重生》便是這樣一部賦予經典新含義的作品。從最後的彩蛋來看,追光還會把這事兒繼續做下去的。也許未來,随着主創團隊的日趨成熟,我們也能像逢“正午陽光”必看一樣地去追“追光動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