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起高中政治印象最深的内容我想應該是唯物辯證主義,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辯證的,對立統一的。

昨晚看了《少年的你》,過後又翻了翻影評,很多說一般的,說要表達的太多的,也有說抄襲的,但對于我個人來說唯一的遺憾應該是沒有花一整片的時間去看,而是分成了三段。

的确有東野圭吾的影子,但是誰叫我還是東野圭吾的迷呢。東叔的作品還是刷了一些的,的确人物上有點白夜行的感覺,但是看得過程中是沒有發現的。

演員演技不多做評判,兩人剃光頭的時候是我個人感情随之到達頂點的時候,随之腦海裡都是唯物辯證主義,深刻的覺得好和不好,幸和不幸都是辯證的,校園霸淩的确很恐怖,電影裡的魏萊的确是讓人看起來像揍她的角色,但即使這最令人讨厭的人設也是有原生家庭的不幸的成分在的,爸爸因為高考的事情一年沒有和她說話,情緒勒索和冷暴力也一直在上演;但這不是她校園霸淩别人的借口。陳念是不幸的,被追債的媽媽,支離破碎的生活隻能一直忍耐,一直忍耐,如“活在陰溝裡”,但陳念又是幸運的,遇見了可以豁出性命去保護她的小北,“你我不會,但他們是少年”辦案警察說出來的話的确意味深長,小孩看喜好,大人才權衡利弊。雖然片子裡,小北說陳念“你太幹淨,你不懂!”,但我覺得小北也是很純淨的,奇葩說裡馬東說:心裡很苦的人隻要一點點甜就能填滿,填滿小北的心的是陳念那一句“疼不疼”;愛你的人才問你飛的累不累,人與人之間的溫存被最大化了。

因為這一句“疼不疼”,小北成了如白夜行裡的護花使者,陳念走在陽光裡,他卻始終是戴着帽子的,一方面是不想影響陳念,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的内心是深深低到塵埃裡的。

地球上七十億的人口,人和人是完全不一樣的,幸和不幸都是對比來的,我們都經曆過有過校園霸淩的年代,被人丢掉筆記本,被人無緣無故的起外号,被小團體排擠,那時那刻我們肯定是無以複加的傷心,但是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看到了更多,了解了有人承受着幾十倍幾千倍的傷害還在活着;繼而我們多了那份辯證的同理心,在别人身上找到了堅強的理由,也找到了珍惜的必要;繼而更加冷靜一些的面對這個世界,看似幸運的人也有不能承受之煩惱,不幸的人讓我們也看到了點滴的自己。

人人都想成為圈子裡的核心,好和壞是辯證的,高和低是辯證的,如果縱向看待人生,屬于自己的舞台其實就隻有一小節吧,在這一小節裡,你不是最不幸的那一個;快樂和悲傷也不是最應該追求的,保持平和才該是常态吧!

原來有些道理年幼時候真的隻是死記硬背,歲月才會教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