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看過原著,也不是原著黨,僅僅隻是發表看過電影後的觀感,對于電影尊于原著的精神非常敬佩也不做評價。

電影開篇是一個馬飛人生以及鄧超飾演的他爸爸馬皓文的人生轉折點,原本是全市人民驕傲的大橋在見證的那一刻坍塌了,随着坍塌的還有馬皓文的人生以及馬飛的童年。

後續的見面是在監獄裡,兩個不懂愛的大人馬皓文還有他媳婦兒一直在糾結于沒法過了,馬飛作為孩子一直在糾結于要和爸爸睡,诠釋了大人的世界都是利弊,小孩的世界隻有喜好。

然後整個影片就是幾個導演認為的淚點:

1、爸爸去求情給屢教不改的孩子機會,以期末考試見真章;

2、爸爸冒着隻有一個多月就要考試的時間帶着孩子跋山涉水的去看孩子夢寐以求的航展;

3、校長為難孩子的時候,穿插自己養子的故事。

我想說這三個故事一味地為了煽情,最後養子的故事因為孩子大學不再優秀了瘋了就完全放棄自己孩子的校長真的說的是大衆的事兒嗎?真的有煽到大衆的情嗎?

至少我的答案是不置可否的。

在我眼裡的父愛更多的是朱自清《背影》裡描寫的似的,都是細微之處見真情,猶如成熟的人總是見不得現在的偶像劇把愛情描述的那麼的簡單,就是一個各方面優秀的令人發指的人愛着那個傻傻的人兒,為了迎合受衆的一般硬生生的把學霸塑造成一個智商堪憂的乖乖女。

其實,我們平常人的父愛不就是忍受着離别對你的不舍對你說:在外面好好的照顧好自己;是問你有沒有錢用的平常問候裡;是不善表達的每次回家都起來大早買來你愛吃的早餐的男人;是面對你關心說沒多點事,習慣了。

父愛是朱自清描寫的背影,看似輕描淡寫,但父愛沉重如山,而不是轟轟烈烈、千帆過盡才發現父親也隻是個擁有七情六欲的凡人!

編劇們,能接地氣點嗎?畢竟現在消費看電影的都是普通大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