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立Flag之際。

隔壁表妹,昨天悄悄在工位敲下滿滿一列:

減肥,脫單,賺錢,加薪......

說這是她2020頭條大事。

Sir就不一樣。

隻會提醒自己一件事。

每年一樣,每年都幹不完——

為你們找到好電影,順便幹死爛片。

...

扯淡?

是有點。

5年前,Sir一個人說出這句話時,曾被同事嘲笑,甚至被自己懷疑。

但看今天的毒舌,今天的你們。

不是吹噓,而是Sir始終想證明:

再普通的人,心裡都會醞釀一件可能幹不成的大事。

它會被不屑,被忽略,被視而不見……

但絕不影響你對它的相信和堅持。

因為有無數跟你一樣的人,醞釀着屬于自己的奇迹。

《你好中國》

Hi China

...

别看名字和海報,很“紅色”。

但點進去,滿屏——

“卧槽。”

“牛逼。”

“哈哈哈哈哈。”

嗯,沒那麼簡單。

...

...

再看口碑。

視頻網站上獲得158萬的播放量,9.6的高分。

嗯,爆款無疑。

...

憑什麼?

在Sir看,它的激動和熱血就在于——

它就是你的激動和熱血。

因為關于人的故事,沒有平凡,隻有被忽略。

...

偏執

表面看,《你好中國》是一系列關于中國的故事。

但仔細看,它所有宏大的背後。

——是無數平凡細微撐起的血肉。

中國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創造“奇迹”的人。

比如Sir在片中,聽到的第一句“幼稚”的大話。

“中國搖滾樂救了我。”

哈?

對那些常年泡livehouse的年輕人來說,這感慨未免也太傻了。

如果從一個60歲老炮嘴裡說出來呢?

看下去,Sir不敢笑了。

論牛逼,他在搖滾圈是有一号的。

未吉覺,英文名,Funky。

曾經是風靡日本的暴風樂隊鼓手。

紅透日本搖滾界,音樂席卷日本各大年齡層。

就連日本初中的運動會上放的歌,隻要是熱血沸騰,慷慨激昂的,那都是來自Funky的樂隊。

...

但,就是“日本搖滾界鼓王”這樣身份的人,卻“栽”在了一家中國餐館裡。

31歲的他,來北京旅遊。

向周圍人打聽——

北京有沒有搖滾?

帶着要踢館的心态,要比劃比劃。

誰知,他被一毛頭小混混,帶到一家餐廳叫馬克西姆的餐廳。

...

他懵了。

搖滾?在餐廳演出?進還是不進?上當了吧……

Funky拿出了“反正來都來了”的精神,拉開餐廳的大門。

他呆了。

那天晚上,台上正在演出的正是黑豹,一首《Don't break my heart》讓 Funky現在還記得。

那毛頭小混混,正是日後成為魔岩三傑之一的張楚。

中國搖滾就這樣,“boom”的一聲在Funky的心裡炸開了。

從此他下定決心——我要繼續玩搖滾,在北京。

表演生涯在遇見布衣樂隊後,開啟第二春。

第一眼見到布衣樂隊,是被他們的座駕吸引的。

一輛車窗關不上,底下還有洞,開着直晃悠的吉普。

真·搖滾啊。

...

...

他看中的,就是樂隊的窮。

窮得好。

窮開心,窮得有朝氣,有理想。

2005年開始,他們合作至今。

他讓主唱吳甯越啃了自己十年的老,也用一首《羊肉面》讓布衣樂隊鞏固了自己大西北的氣質,區分于其他的樂隊。

錢,對Funky來說,并不算什麼。

甚至不能要太多,能填飽肚子就好。

錢買不到的搖滾精神,就是他在中國收獲最大的财富。

中國搖滾救了他,一點不誇張。

後來,Sir發現紀錄片的每個人幾乎都像Funky。

特别愛說“大話”。

接下來一句,聽着更誇張:

“我特别想改變西方人眼裡的中國。”

主角,一位美國小哥。

來到中國五年的歐陽凱。

一個常年奔波在中國的自然保護區裡的,野外攝影師。

...

...

他最大的夢想,是保護中國的自然環境。

呃……

像不像一個小學生作文的開頭。

像,但又怎樣。

在歐陽凱看來,這是一件可以搭上自己性命的事。

他口述的一次“死裡逃生”,讓Sir再次收回笑意。

2017年,海拔三千多的關壩自然保護區,歐陽凱和護林隊員在森林裡迷路了。

你無法想象這意味着什麼——

大霧、暴雪、被困深山。

其中兩個隊員已經失溫,另外的隊員連内褲都濕透,衣服馬上就不能保溫了。

唯一活命的希望,隻剩下烤火取暖。

...

...

還不能烤太久。

——原地不動,才是死路一條。

但事後,你問他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他回答:可惜啊,沒拍到照片。

...

生命的意義,對他來說不僅是活着。

改變、保護、救活更多生命,是中國這片土地讓他重獲新生。

...

...

...

...

...

我們身在中國,可能永遠想象不到。

身邊會有這麼多偏執的人。

他們會說出多麼“幼稚”的話。

來自美國的郭傑瑞,對視頻大喊:我要把雲南的咖啡進口到美國!

我們應該很驕傲的說這個咖啡是雲南的

...

還是來自美國的“西城大爺”高天瑞。

戴着紅袖箍,吃着窩頭,說:

我就是越來越愛北京

...

當然,也有很“務實”的。

來自英國的秦思源,對中國有着自己理智的判斷:

中國現在是一個非常有好奇心面對未來的國家

...

...

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大慶白求恩”莉莉娅,拒絕奔赴歐美的機會。

反而來到中國。

隻是為了,小時候從外婆那聽到很多中國的故事。

她說,隻是想看看中國人民。

想看看中國的人民

可以将自己的醫術帶給他們

...

...

...

...

他們隻身在異國他鄉,卻在全身心投入,用一件件小事将中國變好,将自己變好。

坦白說,Sir在他們身上看到的不是什麼大家大國,情懷意志。

反而,是個體對環境的改變。

它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獨立意志,可以超越國籍、世俗、背景,以及環境的桎梏。

但。

追逐奇迹,與實現奇迹不同。

後者,不一定因意志而成就。

...

接納

《你好中國》裡,并不是用偉光正的口号去讓這群外國人哭着喊着,說着中國真好。

從一個小細節裡,你能看出他們對中國的愛:

吃。

上一秒是搖滾老炮的Funky,下一秒演出結束,準時出現在燒烤攤。

去當地的城市,就會點上當地的啤酒,什麼青島、珠江、燕京紮啤。

再就着點羊肉串、花生米。

...

...

遠遠望去,就是個悶頭吃宵夜的老大爺。

誰能想到在他身上,能有那麼多的傳奇故事發生?

其他人被中餐俘獲的樣子,也是一模一樣。

立志在中國做環保事業的美國小哥歐陽凱,娃娃臉,笑起來8顆牙齒标準又好看。

卻在護林員炒臘肉的時候,饞得顧不上燙,直接從勺裡下手。

大呼一聲太好吃了。

...

作為一個來到中國隻有5年的美國人,筷子用得地道。

不是随便撇兩根樹枝完事。

要鋸的兩根木枝一般長,還得再把一頭打磨圓滑。

...

...

為了吃,就得這麼細緻。

但要論講究,帶着紅袖箍的“西城大爺”高天瑞,更是不得了。

一改美國人早飯果醬面包的習慣,成了炸花椒油潑王緻和臭豆腐。

面包也不要了,蘸窩頭吃。

...

...

再瞅瞅人家用筷子吃炸醬面,拌得是那叫一個均勻。

呲溜一口,停下了。

哪不對?

砸吧砸吧,哦——“摻點醋”。

...

哈哈哈。

這些金發碧眼的外國人接二連三的被中餐拿下後,自然而然,也開始跟中國親昵了起來。

時間長,這成了他們第二個故鄉。

在大慶,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前蘇聯眼科專家莉莉娅,在中國已經二十多年了。

最可愛,是她的口誤:

常常跟朋友聊天,一開口就是——“我們中國”。

吃,還是喜歡吃紅燒肉和北京烤鴨。

...

...

...

上菜市場買菜的時候,指着烏雞還在問:

這是北京的鴨子嗎?

...

吃貨上頭,鑒定完畢。

看到這裡,發現什麼?

——吃,讓他們最本能地融入一個本該陌生的環境。

他們在“吃”這件事上,投射的情感,比那些空洞的文案,要來的直接得多。

這些都是小事,但在這件小事下,成了他們真真切切,在熱愛着中國的表現。

...

...

...

作為一個平凡人的力量。

他們能改變了什麼?

歐陽凱不能徹底解決中國的環保,環境污染問題在中國還是岌岌可危;

高天瑞大爺就算是帶着紅袖箍也不一定像超人一樣,解決北京人民所有問題;

莉莉娅帶着自己前蘇聯的高超技術,卻也不能治愈大慶所有人的眼疾;

郭傑瑞雖然是想幫助雲南咖啡農戶的出口問題,但打響雲南咖啡,也不能一蹴而就;

李可雖然成了國足的入籍球員,但........(Sir被同事們捂住了嘴)

但。

Sir仍從他們的經曆中,看到環境對個體的包容。

他們做的事,可能徒勞。

他們的力量,可能微小。

但隻要信念足夠強大,沒有一個人會小看他們的“小”。

...

小,容易讓人忽視。

但将“小”聚集起來,就是一種強烈的聲音。

就像是讓老北京城重新活過來,靠得也是一聲鴿哨,一聲叫賣吆喝,就能讓人回到當年,那個時代裡的北京。

小人物,也是如此。

他們是一個時代的坐标,碼表。

他們的出現,是每一個平凡人共同的生活記憶,也是這個時代下,最有特色的縮影。

Sir最近又看了部紀錄短片。

它裡面的平凡人的故事,雖然隻是雞毛蒜皮,稱不上改變世界,但它卻值得是他們年度的頭條大事。

Sir先說兩個。

孫嶺峰,42歲,在國家棒球隊服役了15年,是知名的亞洲盜壘王。 

現在,在強棒愛心基地當棒球教練。

這個棒球基地救助了10個省市,6個少數民族,40多個孩子。

...

對于孫嶺峰來說,在強棒愛心基地的4年,這40多個孩子就成了他心頭的最大牽挂。

2019年,孫嶺峰突發心梗,送進ICU搶救。

等他從死神那轉了一圈回來之後,醫生對他說,再晚5分鐘,誰都救不了你。

但從醫院出來之後,心髒裡帶着四個支架的他還是繼續帶着這40多個孩子。

他說,這42個孩子們的未來,我要繼續給他們撐起來。

讓他們成才,别胡混。

孟慶輝,大貨車司機,今年30歲。

結了婚,有了女兒之後,他辭去了在山西幹了12年的挖掘機工作。

買了輛貨車,成了在北京到老家之間跑運輸的貨車司機。

貨車司機的工作,不比開挖掘機,到點上下班。

高速上的各種突發事件,夜裡的行駛疲憊,自然是需要吊着120分的注意。

但,這也無妨。

用這點辛苦,換回跟妻子女兒的團聚時間,孟師傅也樂得開心。

他說,這件事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好父親。

至少,比去年來說,更算得上是個好父親了。

...

這樣的故事,在這個紀錄片裡還有很多很多。

有些人,為了愛,而奮不顧身;有些人為了夢想,奔波兩地;

有些人,成就了一方土地的生計,也成就了自己......

每一個平凡的生命,都在普通的生活裡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認識普通,是一回事。

但能為自己的“普通”頒獎,又是另一回事。

...

今日頭條還為那些選中的普通人,送獎上門。

在#頒獎禮速遞#的這一活動裡,為說出自己頭條大事的人,把獎帶到了他們的身邊。

年關将至,許多人在朋友圈裡紀念着一年來的,細碎的感動時光。

我們歌頌一年的盛世和平時,卻也未曾忘記:

這一年,那些偉大的時刻,那些卓越的奇迹背後,多虧了這些不起眼的普通人。

每一個微小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卓越。

他們投身于日複一日細碎、無聊的工作中,卻努力向自己心中的偉大靠近。

但正是有他們,世界才不再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