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中,毫無懸念,電影《複仇者聯盟4》穩穩占據着票房冠軍的位置,輕輕松松地便拿下了近40億的成績。在這樣的強勢狀态下,幾乎其他的所有電影在它面前都顯得黯然失色。

不過,在《複聯4》的炮火猛攻之下,還是有一部電影在夾縫中謀得了生存,那就是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

...

雖然與《複聯4》超高的票房成績相比,《何以為家》上映一周後1.5億的票房并不出彩,但是這對于此片來說已然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收獲,畢竟在五一檔的電影總票房中,《複聯4》占比高達80.54%,重重包圍之下,《何以為家》可謂是單槍匹馬沖到了亞軍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何以為家》口碑爆棚,憑借8.9的評分位列口碑榜之榜首。

說起這部電影,它在内地的定檔算是比較倉促,大概上映前十天才宣布日期,加上宣傳等各方面較為低調,所以不少人都是在買票時才得知有這麼一部電影。盡管它曾獲得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但是真正了解影片的觀衆還是少數。

不過,能擁有如今的成績,《何以為家》自然是憑借着過硬的品質一點一點為自己打下了江山。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一提到黎巴嫩,首先想到的便是它連年不斷的炮火與戰亂。如今這個國家能拍出一部如此優秀的電影作品,着實非常讓人震驚。

《何以為家》所植根的背景是黎巴嫩國内的“貧民窟人群”,當然,這樣說也并不準确,應該是一個小城鎮上的社會底層人群,整個故事也正是聚焦于一個12歲男孩的悲慘生活經曆。

但與一般意義上的苦難類電影不同,《何以為家》的重點并不是展現民生疾苦,或者說除了表現社會的邊緣人群外,這部作品更多是想要讓大家去思考一些現實問題。

...

無論何種信仰、法律、國情,一部真正優秀的電影是可以超越地域間的差異,讓世界各地的觀衆都産生強烈的共鳴的。《何以為家》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而它強烈的共鳴感與讨論度也正是電影在國内好評如潮的重要原因。

“你為什麼要控告你的父母?”

“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這兩句電影台詞可謂讓所有人心髒一顫,簡短卻殺傷力極大。同時,這兩句台詞也正是貫穿于整部影片的重要線索:父母生下你有罪了?是,他們生下我就是最大的錯!

...

12歲的男孩贊恩出生在一個十分貧窮的底層家庭,身為家中長子的他有着衆多的兄弟姐妹,或許就像大家經常挂在嘴邊的那句話“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在這樣一個家庭裡,贊恩和他的兄弟姐妹都沒有身份證明,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黑戶”。他們沒有上過一天學,日常就是在街邊打工、賣飲料。

而這群孩子的父母也完全是不負責任的那一類,隻顧着生卻從未想過怎麼養,溫飽都成困難,更不用談對于孩子的培養與教導。

在那個狹小簡陋的屋子裡,這家人就像是陰溝裡的一窩老鼠一般,日複一日烏七八糟地生活,孩子們沒有童年可言,也絲毫看不到未來。即便母親想要送贊恩去學校讀書,她的目的也隻是想要省掉一個人的吃住開銷,并指望兒子從學校順些東西回來。

...

盡管贊恩隻有12歲,但他卻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明明整個人看上去瘦瘦小小、弱不禁風,但是他卻早已有了類似于成年人的思考與理智,對人對事判斷精準且敏感。在他的那張臉上,有着來自于實際年齡的稚嫩,同時也充滿了對于世界的失望、憂郁與無奈,這種樣子很矛盾也很讓人心疼。

當父母把11歲的妹妹嫁給(賣給)了開雜貨店的中年老男人後,贊恩對于這個家庭的所有不滿與憤恨集中爆發,絕望之下,他選擇了離家出走。但是,這次出走并沒有讓他重獲新生,而是讓他更直觀地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壓迫感。

在被埃塞俄比亞移民拉希爾剛收留的那段日子裡,贊恩的生活或許有過那麼一絲絲溫暖和滿足,盡管拉希爾獨自拉扯着一歲的孩子,生活一直一貧如洗、住處猶如豬窩一般,但是贊恩在與這母子二人相處的日子裡,他至少有地方睡覺、有食物果腹,以及擁有三人間的溫馨時刻。

然而随着拉希爾這個非法移民者的被捕,贊恩那唯一算得安穩的日子也徹底結束了,從此他開始了獨自帶着拉希爾年幼的兒子艱難生存的日子。

在經曆了一系列的颠沛流離與痛苦掙紮後,贊恩終于絕望地認識到,他沒有對抗家庭的力量,更沒有對抗全世界的力量,無論怎麼折騰,他仍舊如同蝼蟻。

幾經輾轉,贊恩回到了家裡,這時他才得知嫁人的妹妹因過早懷孕而死,盡管當時有被送到醫院裡,但卻因為她是個“黑戶”而被拒收。

憤怒之下,贊恩拿刀沖向雜貨店,并且捅了害死妹妹的人渣,雖然這個人渣沒有死,但是贊恩還是因此入獄并判刑五年,而此時贊恩的父母仍舊沒有停止繼續生孩子的打算。可悲又可笑的是,當觀衆看到贊恩在監獄裡的生活後,反而有一絲欣慰,比起外面的狗屎生活,監獄反而顯得有安全感。

最終在一位律師的幫助下,贊恩将父母告上了法庭。

“你為什麼要控告你的父母?”

“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你想讓他們怎麼做?”

“我想讓他們不要再生孩子了。”

...

看完《何以為家》後,許多觀衆都陷入了深深的壓抑與思考中,電影裡那段沉重的大提琴配樂一直在腦海中揮散不去。

有人說,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在告誡人們,沒有能力就不要生孩子,沒有撫養的條件、責任與擔當,這個孩子的人生也隻會充滿不幸,而這樣的父母對于孩子而言隻能是禍害。

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對,因為在看到影片結尾時,你會發現,其實電影也并不是在一味地指責贊恩的父母。當兩人在法庭上邊哭邊辯解時,你能感受到,他們也有他們的無奈和迫不得已,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不停地生孩子呢?因為窮?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教他們的?因為沒有受過教育?因為大環境如此?因為......一層層看下去,好像什麼都是錯的,哪裡都不對,整個社會本就是病态的。

不過繞回到“生孩子養孩子”的表層話題,這個東西的确也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好好讨論。

每個人都有為人父母的權力,每個小孩卻沒有選擇父母的機會,但是這種命中注定的随機性卻往往在一個人出生時就為他打上了抹不掉的烙印,但凡你的骨子裡還流淌着父母的血、但凡你還活在這世上一天,即便你跑到火星去你也永遠逃不掉的!

所以,現在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所謂“原生家庭”的話題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其實,這種東西與窮富的關系并不是那麼大,即便人生的起跑線确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為父母的大人在孩子的成長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給孩子塑造了怎樣的三觀。

對于有些不負責任的父母來說,他們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苦衷與理由,而那些在尚沒有主動反幹預能力情況下受到影響的孩子,在長大後卻要不停地說服自己:父母都是情有可原的、他們也不容易。但是這些孩子在長大後,他們的内心深處仍舊會壓抑着委屈與憤恨,那種感覺就像是人生被拖累了一樣,在性格的改變與尋找愛的過程中跌跌撞撞,得不到解脫。

...

正如影片中的贊恩,即便父母生下了他,但他對于父母的感受,更多的還是恨。

的确,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是人人都适合為人父母的,但往往一個漫不經心的決定都讓下一代成為了最直接的無辜受害者。

這麼說,并不是想去指責什麼,畢竟這世上很多事情本身就是無解的。但無論如何,還是希望大家在決定生孩子之前能好好考慮,自己究竟能不能擔得起這份責任?你到底想讓這個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好的電影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但願《何以為家》也是如此,正如影片結束時的銀幕上出現的那句話:

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

來源:百度

我是攬小勝,認真做雜志。舉爪支持一下吧~(ง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