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生了我。"這是唯一一句我在這部電影中記住的台詞。

小男主紮因本該在嬉戲打鬧的年紀,卻早早背負上了養家糊口的壓力在雜貨店裡打工,每天看着色眯眯的老闆對他才11歲的妹妹虎視眈眈,他也隻能忍氣吞聲。第一次看到紮因的笑容是他跟心愛的妹妹在樓頂上一起玩着破銅爛鐵當樂器并唱着歌的時候,終于有了符合他年齡的表情出現––天真無邪的笑容,滄桑的眼神中有了一絲生氣。

可惜終究敵不過屈服于現實的父母,為了住房為了其他孩子有飯吃,紮因的父母強迫才11歲的妹妹嫁給了雜貨店老闆。紮因本來已經計劃好要帶妹妹逃走,但還是晚了一步…憤怒和悔恨的他踏上離家出走的路,在遊樂場裡認識了黑工拉希爾,她給了紮因吃住,紮因照顧她不滿一歲的兒子。第二次看到紮因的笑容是他跟小baby玩耍的時候,他也隻是個孩子,也喜歡玩樂,但生活為什麼剝奪了他那麼多美好的一切?讀書的權力,玩耍的權力,無憂無慮的童年…拉希爾因為黑工的身份被抓進監獄,一無所知的紮因默默地背負起照顧baby的責任,帶着baby周圍走去賺錢,喂baby吃東西換尿布,這都是父母做的事情卻落到還是一個孩子的紮因,他沒有埋怨,沒有不知所措,因為生活根本不會留給他喘息的時間…最後紮因因為沒錢沒地方住不能照顧baby,為了生存,他隻能把baby交給人販子,起碼能吃飽,有瓦遮頭,也不用跟着他每天遊離浪蕩…紮因哭着把baby交了出去,很難過地親吻着baby跟他告别,而他也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家知道妹妹因懷孕而去世的紮因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操起刀就沖到雜貨店給那個殺人兇手幾刀,盡管雜貨店老闆沒死,但紮因還是進了監獄。在監獄裡重遇拉希爾,然後把人販子baby的事情告訴了警察,将baby拯救出來,母子再次相聚。之後紮因成為了一時的話題,因為他從監獄打電話給直播的電視節目說要控告自己的父母。他的父母覺得自己也是這麼長大的,所以這樣撫養孩子也沒有問題,其實這才是問題所在啊!看看現在的孩子,撞到人對不起也不會說一聲,在擁擠巴士上跟懷孕的婦女老人家搶座位,動不動就出口成“髒”,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在動亂的國家裡,小孩連生存下去都難,而溫飽富足的孩子卻還沒紮因這些孩子有責任心,懂得尊重人和生命…第三次看到紮因的笑容是他在照護照的相片,漂泊的他終于有了安身的國家,終于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氣了。

家,是一個能讓你休息和安心的地方,有聽說為了不回家就算失業也要裝上班的人,有聽說為了不回家選擇呆在網吧熬時間的人,有聽說為了不回家甯願選擇加班的人…不想回家隻是表面的原因,更深入的緣由各種各樣,那麼這還算家嗎?

台灣作家張西在《你走慢了我的時間》裡說過“台北台北,我仍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屬於這裡,這裡讓我感到熟悉,但心底始終知道,它或許養成了後來的我,卻不是我的根。"何以為家?可以生根落地最後落葉歸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