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部電影的導演是中國人,聽說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弗蘭西斯·麥克多門(曾經在《三塊廣告牌》中見識到這位女演員的演技《生活分不出對錯》),聽說這電影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聽說這電影有着極好的畫面感和廣度,聽說這電影不靠劇情靠情緒......

它叫《無依之地》。

...

改編自紀實文學作品給《無依之地:生存在21世紀的美國》,講述一個60多歲的女人在經濟大蕭條中失去了一切,她作為一個居住在貨車裡的現代遊牧民,開始了穿越美國西部的旅程。

一、人

與其說萍水相逢是一種運氣,不如說這是一種實力。

費恩踏上遊牧人旅途後,遇到了很多相似狀況的其他人。有熱心幫助的琳達梅,有自己生活哲學智慧的斯萬基,有舞伴戴夫,還有房車協會的很多人。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在弗恩不斷地遷徙中給予了她很多幫助,并啟發了她很多人生思考。

琳達梅很喜歡分享自己遊牧生活的經驗,交流心得體會,幫助弗恩找兼職。

...

斯萬基是個面冷心善的老太太,常年的遊牧生活讓她形成了自己一套哲學理論。即使是得知自己罹患重症即将死亡,也在不斷地做生活減法,努力追随自己真實的内心。


...

猜猜誰是酷酷的斯萬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大概講的就是她。

戴夫,是本片中順位第三接近費恩的男性角色(第一排位是她爸爸,第二排位是她老公)。他們相逢于房車協會一次随意聚會,有幸一起跳過舞,對遊牧生活有着自己的堅持與理解。戴夫回兒子家固居下來後,非常真誠的邀請費恩一起居住,可見其喜歡。

...

說能肯定費恩沒有猶豫過呢
二、事

倘若選擇了流浪,便必然要接受随風擺飾的命運。

自由都是相對的。遊牧旅途中發生的生活瑣事包括不限于:

1、房車時常因禁止停放在人流多的地方而不得以開往更荒蕪的地方。

2、車胎爆破于荒郊野外。

3、改造房車内部空間以及定期清潔。

4、參加房車協會組織的“斯萬基”紀念會。

...

5、拜訪戴夫家庭并選擇仍舊遊牧生活。

6、自己修補被戴夫不小心打碎的瓷盤,那是父親送給她的珍貴禮物。

7、自己吃飯、睡覺、開車、曬被子,偶爾會興緻勃勃的吹上一兩聲笛曲,看天空看雲卷看大海看浪拍看日落。

8、送給陌生遊牧小哥自己結婚時用的詩句。

...

9、翻看自小到大的老照片回想懷念那些陪伴的溫暖。

...


三、對話

太多了,除了發聲,有時沉默,有時眼神,有時表情,都在對話。

對人生的感悟

...

斯萬基的哲學

對故人的懷念

...

對丈夫的深切懷念

對生命的敬畏

...

對空間的感觸

...

對世界的好奇

...

對他人的理解

...

房車協會組織人背負着失去兒子的傷痛


費恩一路上,走走停停,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像戴夫一樣,也許某一天就固居了下來,但她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自己,隻會持續的踏上遊牧旅途。

我們都在路上,必定會路上再見。

...


如同開頭所言,這電影真的沒劇情。曾經工作的工廠倒閉後,生活的地方逐漸荒蕪,丈夫死亡,年邁的女主角踏上不斷遷徙的流浪之路,這就是它的背景,亦是它最大的劇情。

電影花了大量的篇幅展現了這個流浪之路上的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以及一些對話。

而主人公的内心對白則通過主角視角——廣袤的天空、無垠的大海,遼闊的荒野來表現。

而在那些廣闊的背景下,人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如果把所有的微觀的起伏全部抹掉而用剪影來體現,那些感慨的所見所觸所聞,全都隻剩下光與影的區别。

...

恐龍的存在是在諷刺渺小

人,本生而孤獨。

鋼琴曲每一個重音都像悶錘子一樣,一下又一下敲打着我的心,那些看過的片段頓時便飛快的流轉起來,如同人生底片,一咔一咔又一咔,有的是黑白,有的是大紅大紫,有的是五顔六色,有的是灰灰灰,便也長出了一點點情緒,悲傷、無奈、遺憾、悔恨、痛苦、絕望。然後一個轉音,溫柔的牽着你走過冷冷的長廊,是火焰,是光明。

原來意識流是這樣的無依之地。

...

© 本文版權歸作者 正經臉說劇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