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娛樂圈一直沒消停。
有人喜提頂級資源,也有人舔餅被嘲。
夾雜在其間的,還有一條這麼一條新聞:劉昊然延畢。
對此,理解者有之:他拍了好的作品,無暇兼顧學業也是情有可原。
批評者也有之:身為學生,就該以學業為重。
畢竟在同齡演員當中,劉昊然的演技和路人緣都很拔尖,幾乎沒有污點。
招緻争議,也是在所難免。
第二天,中戲回應了這件事:
劉昊然大三時,發現自己多門課程未修完,可能影響畢業。于是他申請了自主創業項目,可以休學1-2年的時間。
聲明一出,粉絲紛紛為他抱不平。心疼他前一天被網絡輿論噴成篩子,自始至終都沒有發聲。
飄飄覺得,對于這件事,粉絲不用急着解釋。
路人也不必加以指責。
因為演員這一行業,要“出師”,沒那麼簡單。
剛看到劉昊然延畢的消息時,飄飄第一反應就是:
果然,這才是中戲啊。
畢竟中戲魔鬼般的嚴格,娛樂圈早有耳聞。
回想有名的96屆明星班,當年誰不是被折磨得死去活來?
那個時候,表演系學生進校後,要接受一年的甄别期。
甄别通過了,才能繼續留在學校。
交不上作業、完不成彙演,就要被退學。
這學業壓力,可想而知。
被折磨的學生,也不在少數——
袁泉進校第一個月,“基本就被打趴下了”。
秦海璐,一天到晚為作業頭疼,生怕拿不到文憑。
我交作業都挺頭疼
還演戲呢
都覺得交不出作業
不能退學
還要保住成績
不能被開除
當時,業務能力墊底的,是章子怡和劉烨。
他倆年紀最小,入學前又沒有表演經驗,所以不好找搭檔。
像你這種沒經驗的
可能别人不願意跟你合作
不僅别人不願意跟你合作
我自己找别人和我搭也挺困難的
兩人隻能抱團取暖。
那段時間對章子怡來說,“太可怕了”。
我為什麼選擇去學表演呢
我站在台上會發抖
然後我就開始在那哭
我不知道該幹嘛
他們一度因為交不上作業,處在退學邊緣,急到哭泣。
沒有彙報作業的話
是一定開除
後來多虧一位學長,臨時幫他們編了個節目,這倆苦命娃總算涉險過關。
我們倆請了一個研究生吃飯
章子怡哭,我也哭
大哥說我給你倆排一個
排完之後晚上演出
通過學校甄别之後,也不是想拍戲就能拍戲。
當時班主任常莉老師把規矩定得死死的:
除非是好導演、好劇本,否則不許外出接戲。
她認為,演員必須培養紮實的基本功。
無用的劇組,去了也隻是浪費精力。
這幫學生當時挺不服,為此還集體抗議過,但常老師沒有妥協。
如果你想要成名,你上别處去
如果你(想)要有錢
反正常老師不能給你一分錢
但是常老師能夠教你
怎麼樣走這條路
多虧老師的堅持和嚴格,這屆學生,也成了娛樂圈中生代的扛把子。
而且是一出道就明顯領跑同輩的那種——
章子怡接連出演《我的父親母親》《卧虎藏龍》,蜚聲國際。
劉烨、秦海璐,大學畢業就拿到金馬影帝、影後。
袁泉,大二就拿了金雞女配。
畢業快20年,這個班有人紅到人盡皆知,也有人一直低調無聞。
但,從沒人否認過他們的業務能力。
回過頭看,他們也很感謝老師當年的決定。
老師當時講得太對了
你不如給開始打個好基礎
大家都十八九、二十歲左右
可以等好的(劇)等幾年
這得益于嚴進嚴出的選拔标準,80—90年代藝術院校培養的學生,演戲基本沒有失手過。
捋捋娛樂圈演技領跑的演員,大部分都是學院派出身。
那時的他們,受過專業表演訓練,身上有一整套嚴絲合縫的表演邏輯。一旦碰上導演為他們仔細打磨的角色,便有如神助般,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那現在呢?
不一樣了。
現在的藝術院校培養的青年演員,整體演技比他們的前輩低了很多。
同樣是20多歲的年齡——
劉烨(23歲)、秦海璐(23歲)可以拿到金馬影帝、影後。
鞏俐(27歲)可以拿到威尼斯電影節影後。
章子怡(26歲)可以拿到金像獎影後。
趙薇、袁泉、郝蕾、鄧超、陸毅、陳坤……也無一不是在這個年齡段,就已經靠演技,而非噱頭,交出了自己的代表作。
這些人誰也沒高開低走、坐吃山空。從藝幾十年了,業務水平一直保持在線。
如今的85後、90後——
隻有周冬雨、馬思純、春夏,拿過“三金”(馬思純和春夏都不是學表演出身)。
更多的,還在傻白甜的路上一去不返。
這讓人痛惜的“業務斷層”,怎麼導緻的?
飄飄覺得,原因有二。
一是,缺少對生活的體驗。
二是,對演戲不再敬畏。
近幾年藝術院校表演系招收的學生,大多數都是“自帶資源”。
基本上,他們顔值出衆,并且家境相對優越。
看看開學季鏡頭下的新生,無一不是面容姣好、身姿挺拔。從穿着舉止不難看出,很多人成長于不錯的物質環境。
再看看二十多年前跨行求學的考生:蔣雯麗做過自來水廠工人,李冰冰在東北小學當老師,王景春在烏魯木齊做售貨員,祖峰是一名汽車制造廠工人……
和前輩們相比,現在的新生們成長經曆單薄順遂,對于生活和社會的敏感度,便沒有那麼深刻。
除了顔值逆天、家境突出的學生之外,藝術院校還有一個穩定生源——童星。
這幾年藝考,最受外界關注的,都是童星。他們大多以專業碾壓的成績,進入北電、中戲和上戲。
童星們雖有拍戲經驗,但他們的演技更多是出于本能與天賦,而非“下”到人間去感受生活後的思考。
他們離生活太遠了
他們周遭的世界已經把他們封閉了
這樣一來,在诠釋性格複雜而有張力的角色時,多少有些力不從心。
“面癱臉”“幹瞪眼”這種自以為是的表達,便也多了起來。
這時候,反倒是性格敏感、陰郁乖戾的“野路子”,遇到合适的角色,便一躍而出。
其次,演戲是一個需要“沉下來”,才能做好的事情。
當年,張國榮接拍《霸王别姬》時,提前半年隻身去北京學習京劇和普通話。
拍攝閑暇和老師們聊天,說到興起之處,順手一比劃,便透着梨園子弟的範兒。
電視劇《白鹿原》開拍前一個月,導演劉進要求全組演員去農村體驗生活。
大家住在村民家裡,男演員每天忙着挑水、割麥、趕車、劈柴,女演員的日常是紡線、和面、扯面、做飯。
更别說張震,為了《一代宗師》,學了3年八極拳,期間還拿下全國比賽一等獎。
功成名就的前輩尚且如此用心,後生晚輩豈不是更應該倍道兼行。
但這些,對現在的青年演員來說,太難。
畢竟,如果多上綜藝,多拍廣告,就一樣可以賺來名氣和金錢的話。
為什麼還要遭演戲的罪?
他們在掌握演戲的真谛之前,就已經先享受了聚光燈下的矚目。如此一來,就很難不“浮”在上面。
不光是他們不願意,這個行業現在運轉太快,市場也沒有耐心等這些苗子放慢腳步。
像《白鹿原》這種讓全組人去農村體驗生活的行為,在其他劇組,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估計也就這組讓你爽
其他組沒有
根本不可能
影視行業普遍“求快”的工作風格,讓“演戲”從來之不易,變得唾手可得。
機會多了,便不懂珍惜。
20年前的演員,對這一行還保持着敬畏的心情。
我覺得演員這個職業
是應該得到敬畏的
因為他們毫無保留地
把自己的情緒、身體、心靈
全部奉獻給一個
跟自己毫無關系的角色
那個時候,熱切地講出對表演的崇拜,也真的是發自肺腑。
那個時候就覺得
對表演啊一些東西
現在聽起來都不敢說這個話
感覺就是說裝高大上
但那時候真是那樣
但現在,這可能成了理想主義者最後維持的底線。
隻是承受這個後果的,卻是觀衆。
雖然現在學院派出身的演員,整體實力不如以前。
但不可否認,它仍是現階段影視劇中,最穩妥的演員輸送渠道。
看看公認的90後演技扛把子:周冬雨、藍盈瑩、張一山、董子健、彭昱暢……
絕大多數,都是學院派。
他們毫無疑問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說這就是90後演員的能力上限,觀衆和同行心裡,多半也是有些洩氣的。
飄飄不是要抨擊現在的藝術院校的教育方式。
但,它所存在的問題,也不能被忽視。
馮遠征就直言不諱地表示,目前藝術高校的課程和師資設置,尚不如幾十年前的中專:
原因是什麼
老師也不懂表演
很多年輕老師沒演過戲
這是錯誤啊
但是現在中國就是這種現狀,對吧
除了老師“不夠給力”之外,學生也比20年前,“單調”了許多。
剛才飄飄說到,這裡的學生大多家境較好,或者童星出身。
這背後其實隐藏着一條略顯“不公”的叢林法則——
演員這個行業的入口,漸漸縮窄成了,隻對中産階級敞開大門的通道。
出身普通的孩子,面臨的機會,越來越少。
而寒門之子,就更困難了。
但這看似集結了明日之子的光鮮名利場,背後卻也不乏無人問津的尴尬。
在這種一邊被熱捧、一邊受冷遇的環境下,劉昊然不是沒有危機感。
想要擺脫危機,隻能靠作品維持曝光率和口碑。
來看看他這幾年的成績:
《唐人街探案》《妖貓傳》《最好的我們》《琅琊榜之風起長林》。
已然是同齡小生中最好的資源。
而且,他沒有浪費這些資源,沒有用爛片透支自己的人氣。
在大三時就提出了延畢申請,說明他不是沒有為自己的學業和事業規劃過。
如果兩者可以兼得,沒人願意舍此求彼。
但當兩者不能兼顧時,劉昊然其實也隻是選擇了徑直的方式,去實現演員夢。
選擇了迂回的方式,去完成“學業”。
當年他的師姐梅婷,曾做出過更激進的行為——她大二的時候去拍戲,後來因為劇組和學校沒能談妥,她為了拍戲選擇了退學。
但退學後,她憑借和張國榮演的《紅色戀人》,拿下了開羅電影節和華表獎影後。
出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父母愛情》,皆是國産電視劇的口碑之作。
她沒有放棄演戲的行當。隻不過,把學習的地方,換成了實打實的片場。
你說她會遺憾嗎?
會。
畢竟,沒有和同窗一起吊嗓子練功,沒有經曆過論文的折磨,沒有在畢業典禮上撥穗領證,這些是拍多少戲都難以彌補的。
但你說她不值得嗎?
那倒未必。
她也說了,這一行,文憑并不是必須品。
學院派可以,“野路子”也可以。
(不管)科班還是不科班的
打動觀衆的
就是好的表演
關鍵是,你有沒有那個走到哪學到哪的态度。
所以,對于劉昊然延畢這事兒,大家都不用太敏感。
隻要他有心,就一直都在“求學”的路上。
而如果心思不在,隻着眼于熱搜榜上那一畝三分地。
看似勤勤懇懇,存在感刷到滿級,真正能生根發芽的苗子,其實沒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