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看完還是挺喜歡的,聯系上陳老爺子自己的經曆,看得是很爽的,很釋然很解氣。隻是隐隐的覺得有點怪,一直沒想明白。斷斷續續看了些對于原版話劇的描述,好像明白點了。

聽說的,話劇比較大的差别:金嘯天醒過來就去唱了,并不知道那些小九九,意外地整套班子在配合。而且話劇拜祖師爺是面對現場觀衆的,相當于某種單向的,從創作者良心出發的,對觀衆的尊重。
把戲班心裡那杆稱藏起來,反而有大家都懂的心有靈犀。電影裡又沒有拜觀衆這一挂,祖師爺直接成抽象第三方了,還挑明是堅持“祖宗之法”,就很怪。
像是在宣揚某種藝術創作壟斷——藝術是很“神聖”的,隻有我們“藝術家”能創作,觀衆不管你們什麼身份有什麼意見,都下裡巴人,别來幹擾我搞藝術。
不知道是誤會,還是真就這麼個中心思想,隻是電影挑明了

退一萬步來說,拜神是在拜觀衆,也不太對勁。觀衆也不是抽象了的“神”,尊重觀衆不應該是單向的。
觀衆有意見有想法,是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聽取,在創作上做出改變的。尊重是相互的啊,哪有一種亘古不變的“藝術神”“觀衆神”給你拜。單純守着自己抽象的所謂“藝術家的良心”而脫離觀衆,作品慢慢也變得抽象沒人懂,這大概是遲早的。前車之鑒挺多,創作者初期也算半個觀衆,可能不嚴重,但是随着逐漸“專業”,作品也就越來越看不懂。就是沒想到,當年開創小品、拍短視頻的開路先鋒,陳老爺子,也開始保守。
就算把“藝術”就局限于片子裡的京劇,不算現代京劇就建國前的,那也是不斷創新改變,而且會在相應節日哄觀衆喝彩的,怎麼就成了“祖宗之法”不可變,不讓改動了呢?京劇本身也是多種戲劇融合而來的,一塵不變的東西哪一個長得了的?

尊重觀衆不該是抱殘守缺,應該互相碰撞出新花樣,應該喜聞樂見。單純守着那些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什麼用?最後隻能酸溜溜說句,“我們祖上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