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看完還是挺喜歡的,聯系上陳老爺子自己的經曆,看得是很爽的,很釋然很解氣。隻是隐隐的覺得有點怪,一直沒想明白。斷斷續續看了些對于原版話劇的描述,好像明白點了。
聽說的,話劇比較大的差别:金嘯天醒過來就去唱了,并不知道那些小九九,意外地整套班子在配合。而且話劇拜祖師爺是面對現場觀衆的,相當于某種單向的,從創作者良心出發的,對觀衆的尊重。
把戲班心裡那杆稱藏起來,反而有大家都懂的心有靈犀。電影裡又沒有拜觀衆這一挂,祖師爺直接成抽象第三方了,還挑明是堅持“祖宗之法”,就很怪。
像是在宣揚某種藝術創作壟斷——藝術是很“神聖”的,隻有我們“藝術家”能創作,觀衆不管你們什麼身份有什麼意見,都下裡巴人,别來幹擾我搞藝術。
不知道是誤會,還是真就這麼個中心思想,隻是電影挑明了
退一萬步來說,拜神是在拜觀衆,也不太對勁。觀衆也不是抽象了的“神”,尊重觀衆不應該是單向的。
觀衆有意見有想法,是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聽取,在創作上做出改變的。尊重是相互的啊,哪有一種亘古不變的“藝術神”“觀衆神”給你拜。單純守着自己抽象的所謂“藝術家的良心”而脫離觀衆,作品慢慢也變得抽象沒人懂,這大概是遲早的。前車之鑒挺多,創作者初期也算半個觀衆,可能不嚴重,但是随着逐漸“專業”,作品也就越來越看不懂。就是沒想到,當年開創小品、拍短視頻的開路先鋒,陳老爺子,也開始保守。
就算把“藝術”就局限于片子裡的京劇,不算現代京劇就建國前的,那也是不斷創新改變,而且會在相應節日哄觀衆喝彩的,怎麼就成了“祖宗之法”不可變,不讓改動了呢?京劇本身也是多種戲劇融合而來的,一塵不變的東西哪一個長得了的?
尊重觀衆不該是抱殘守缺,應該互相碰撞出新花樣,應該喜聞樂見。單純守着那些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什麼用?最後隻能酸溜溜說句,“我們祖上闊過”?
尊重觀衆 不該是單向的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文電影就是做足了功夫,再把它們都藏起來,若影若現,即使是看起來貌似最直接明了的《鬼子來了》第一次看被震到了,肉眼可見的好,确實是傑作。但是算不上喜歡。主要就是不理解為什麼他要無端諷刺“八路”,而且還要諷刺挂甲台村民的愚昧。看了“食影 ...
主創是死宅無疑了。被女終結者勾着往下看,又被各種惡趣味、緻敬片段逗樂,看得還挺開心。冬兵造型啊劇情說實話挺無聊,主打一個和解,不過也有了個輕松的氛圍。各種拼接和熟悉感。看見外骨骼就覺得會有場類似《東方三俠》骷髅控制楊紫瓊的打戲,最後 ...
隔那麼長時間,能上映也真是沒想到。雖然當時看資源的時候,也不是很喜歡,但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還是有點激動。真的很震,還帶混響找了個早上場看的。剛坐進去還有點瞌睡,開頭打木樁那幾拳,嘣????嘣????嘣????的,人都跟着顫,直接打醒 ...
對我來說“the one ture religion”是“根本沒什麼宗教”都是人騙人、騙自己的把戲罷了。但是真的論迹不論心,要是信哪個教真能讓人變“好”也行,可能還更輕松,還有“解放神學”這種未曾設想的道路。但貌似很多主流宗教,類似 ...
說曆時8年創作,口罩前就拍好了,22年的8年前,也就是14年(導演覺得好像因為有撤離的情節,所以不讓它上)。可能因為電影是14年的,從那些電子設備甚至能看出點複古感,可拍攝是16-19啊。很多劇情、台詞,也是老氣橫秋,14年真有那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