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電影就是做足了功夫,再把它們都藏起來,若影若現,即使是看起來貌似最直接明了的《鬼子來了》
第一次看被震到了,肉眼可見的好,确實是傑作。但是算不上喜歡。主要就是不理解為什麼他要無端諷刺“八路”,而且還要諷刺挂甲台村民的愚昧。
看了“食影雙修”清晰明了、史料詳盡的解說才明白,愚昧無知的是我,是我自己站在上帝視角,帶着道德潔癖,用現在的标準去要求當時的人了
最首要的就是,這個“我”根本不是“八路”,那隻我自以為了解的駁殼槍,也沒那麼簡單,他更可能是土匪,或者說是地方的抗日武裝,而且電影還交代了他的後事。
甚至直接交代了“根據地”的五隊長,不知道俘虜的事。事兒就壞在,他們以對根據地村民的理解,覺得在炮樓下面藏鬼子太危險,讓挂甲台的村民自己快點“處理了”,可是不知道他們幹不來啊
然後就是“愚善”的問題。
他們真的“愚”嗎?簡直各個都身懷絕技,有組織紀律性。能把一個人的事變成全村的事,能審能問,能站崗放哨,出村打探情報,還有所謂的“契約精神”,簽字畫押。最重要的是善良

他們也不“怯懦”,該出手的時候是毫不猶豫的,可問題就出在了這個“該出手”上。
片子表現了很多不同的地區,海軍占的挂甲台、陸軍占的縣城、解放區有組織的村莊。對于挂甲台的村民,他們隻知道鬼子不是好東西,壞到什麼程度是沒見過的。況且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河邊,在海軍管控下“相安無事”生活了12年,殺人糟蹋女人隻覺得是個别壞人幹的,審問還在反複确認。在他們的認知條件下,能把事辦這樣已經是頂級操作了。
下不了手,也是受翻譯的蒙,覺得花屋是個做飯的,沒有血債不該殺。他們唯一的“錯”,就是信息閉塞,不知道鬼子已經壞到沒有人性,沒認清他們的嘴臉,對他們沒有戒心,以己度人用人的倫理揣度、約束他們。知小節而無大義,表面做再好,裡面已經爛透了

而鬼子自己标榜的那套“契約”“工匠”精神,就是塊可笑的遮羞布,在利益受損,或者隻是單純心情不爽的時候,僅僅把這些東西當成實施惡行的工具而已。都已經知道“終戰诏書”的存在了,還為洩憤屠了一村人,能算得上是人嗎?這誰能料到呢?就像《照相館》裡的情節,他可以照約定給你通行證,而不顧你想活命的本質,把通行證打上标當成殺人的記号

特别搞的是,還有部僞紀錄片,姜文是真的會玩。當時為了鼓吹“中日邦交”放棄了底線,忽視了就在眼前的問題。譏諷的力度不比正片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