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了解到這部電影簡介時,我就感受到了由電影的取材和立意帶來的撲面而來的壓抑。
時年35歲的吳迪在北京經曆過工作的果實被人利用、女友決絕的道别後,掉落進了人生的"Gap"。萬般失落後,吳迪無奈選擇了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的吳迪,一直隐藏不住自己的高傲和自尊。由此,給了電視台随意掐頭去尾、随意編造故事的機會,紀錄片《回故鄉的人》出爐,除了吳迪一家人外的所有人都取得了圓滿的結果。吳迪本身問題和吳迪的家醜,都被赤裸裸的展示在了熒幕上,不斷放大至此,從北京回來以後,吳迪又一次成了他人之美。
拍攝紀錄片之初,吳迪重新遇見了中學同學:馮柳柳。回鄉後的變故,也因此由她開始,也由她結束。直到電影快結束時,三年後,父母雙亡的吳迪接過妹妹的"衣缽"開起了出租車,由此可見他的生活似乎并沒有起色,看似依舊在原地踏步。當吳迪開着這輛載客的出租車在車流中和馮再次相遇時,兩部陷在堵車的洪流中走走停停的汽車也正式點明了電影的主題。馮柳柳也是吳迪回鄉後三年生活的重要參照物,此時的馮已經再次成家,開車的是她的丈夫,他們也生下了一個孩子。
他們的生活都在走走停停的向前,而吳迪的生活,在某個階段停了下來,和父親壞掉的那塊表一樣,也像是沒再走過。
電影的風格和胡歌另一部主演的電影:《不虛此行》,有極高的相似之處,包括:主旨,故事内容,叙事手法等。《走走停停》的取材立意充滿壓抑,多數時至中年的人都急于窺探吳迪的世界是怎樣的,他們迫切想知道劇中的人物經曆的、面對的是否和自己的生活有所重疊。結果我猜:吳迪的生活比大多數人,都要糟糕,這就是現實的生活。盡管電影結尾用短暫的鏡頭給到了吳迪和觀衆一個都能接受的圓滿結局,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生活。沒有這個結局,才是中年人面臨的相對真實的生活。
到電影結束時,也遺憾沒有看到過吳迪主導電影《似是故人來》的全部内容。全劇很多個經典的台詞,都借吳迪母親之口講述而出。母親開明随和、幽默、心裡匿藏的是新時代的浪漫主義。這讓我不由想到和吳迪自己拍攝的這部電影真正想表達的東西高度重合:在這個無法主導自己命運的時代,要去追求更大的自由和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所以,這是吳迪給母親寫的一部最美好的告白詩。